她雖然不是公安刑事科學技術科班出身,卻憑借拼勁闖勁,刻苦鉆研、精益求精,逐漸成長為警隊技術尖兵;她雖然不在破案現(xiàn)場,卻能運用科學數(shù)據(jù),抽絲破繭、循蹤覓跡,層層撥開犯罪疑云。她以巾幗不讓須眉的專業(yè)與果敢,爭做追求真相的奮斗者、維護正義的追夢人,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女性的為民擔當。她就是“全國公安機關成績突出女民警”、廈門市公安局思明分局刑偵大隊警務技術二級主管李麗芬。






從警以來,李麗芬共參與3000余起刑事案件的勘查鑒定,檢驗物證超萬件,比中嫌疑人近千名,為案件偵破、刑事訴訟提供關鍵證據(jù)支撐。因工作業(yè)績突出,李麗芬還獲評“全國刑事技術破案會戰(zhàn)優(yōu)秀刑事技術民警”“全省公安刑事技術物證鑒定能手”,曾榮立個人三等功3次、獲個人嘉獎2次。
較真碰硬的難題“破解者”
在周圍人眼中,李麗芬從小品學兼優(yōu),骨子里還帶有不服輸?shù)捻g勁,大學期間,更是以全年級第一名的成績保送攻讀碩士學位。


2016年,剛參加公安工作不久的李麗芬接到一個新任務——籌建廈門市公安局思明分局DNA實驗室,并承擔鑒定工作。對她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雖然此前未曾從事過刑事技術工作,李麗芬不愿退縮,主動申請到外地學習,請教行業(yè)專家,積極投身到實驗室建設中。嘈雜繁亂的實驗室硬件建設施工現(xiàn)場,總是穿梭著李麗芬嬌小的身影,所有參與建設的工作人員都稱她“包工頭”。
通過一年多的籌建,廈門市第一家縣級公安機關DNA實驗室建成了。投入實戰(zhàn)初期,由于專業(yè)技術警力不足,工作量又大,加班加點成了李麗芬的家常便飯。當時,全國DNA實驗室在攻堅一項專業(yè)課題——提高物證檢出率。秉承了福建人“敢為人先、愛拼會贏”精神特質,李麗芬知難不畏難,憑借良好的科研習慣和動手能力,主動收集、整理和分析國內外相關專業(yè)資料,精心設計驗證實驗,建立針對不同類型檢材的提取方法模型,總結出一套“樣板經(jīng)驗”,得到省公安廳職能部門認可并在全省推廣,多篇論文在專業(yè)期刊發(fā)表。
察微析疑的大案“追兇人”
一頂帽子、一個口罩、一雙手套、一身白大褂,這是李麗芬工作時的標配。從警10年來,心思縝密的她堅持從細微處著手,常常往返于整潔明亮的實驗室與形形色色的案發(fā)現(xiàn)場,人們避之不及的血腥惡臭,她早已習慣了。
近年來,李麗芬扎根崗位、察微析疑,檢驗、固定關鍵證據(jù),為4起20年以上命案積案的偵破工作發(fā)揮重要作用。
2000年7月29日,廈門市一單元房內發(fā)生一起惡性命案,受當時的偵查手段和技術條件限制,案件久偵未破。多年來,專案民警始終沒有放松對這起命案的偵查。2020年初,李麗芬接手該案,利用熟練掌握的最新技術,對案件現(xiàn)場物證進行重新檢驗,并創(chuàng)新運用各類技戰(zhàn)法,逐漸找到案件偵辦的突破口,從而成功鎖定犯罪嫌疑人。
辛勤的付出有了收獲,她十分欣慰,顧不上當時的疫情風險,主動請纓,跟隨專案民警,馬不停蹄趕往嫌疑人在省外的藏匿處。凌晨4點,春寒料峭,她蹲守在嫌疑人家門口,收集物證信息。經(jīng)過物證檢驗,當確認嫌疑人身份、成功將其抓獲、沉積20年的疑難命案積案告破的那一刻到來時,她感到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讓愛團圓的民心“守護者”
“能為打擊犯罪、守護安寧貢獻力量,我很自豪!”在李麗芬看來,選擇了警察這份職業(yè),就要扛起“人民公安為人民”的責任。多年來,面對群眾的求助,她總是竭盡全力。
2022年2月22日,群眾楊某報警求助,稱其8歲時被拐賣,后輾轉廣州等地尋親未果。求助線索到了李麗芬手中,她憑借僅有的數(shù)據(jù)信息,踏上了艱辛的為民尋親之路。一次次調整研判方向、一次次更改比對模式、一次次致電外省協(xié)查核實,嘗試多種方法,經(jīng)過數(shù)月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李麗芬成功幫助被拐40年的楊某,找到了遠在湖北恩施的親人。
作為一名技術民警,也是一位母親,骨肉分離、家庭離散的場景令李麗芬心疼。她無數(shù)次勉勵自己,即便再難,也一定要運用自己掌握的專業(yè)技術,幫助更多離散的家庭早日團圓。近年來,她和同事們一起,幫助找回歷年失蹤被拐兒童100余名,促成思明分局工作成效位居廈門市公安機關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