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多起校園霸凌事件在網絡上流傳。6月28日,汾陽市公安局網安大隊在日常巡查中發(fā)現(xiàn)“一女孩在地下室被欺凌”的視頻。后經警方查明,該案發(fā)生于2023年3月30日,8名未成年人在汾陽市某小區(qū)一無人地下室內對一名未成年女生進行欺凌,并拍下視頻。6月29日,汾陽市公安局對涉案的2名年滿14周歲未成年人刑事拘留,其余6名未成年人因未滿14周歲,達不到刑事責任年齡,警方已責令其家長嚴加管教。
無獨有偶,一段“小男孩被逼吃糞便”的視頻近日也在網上廣泛傳播。7月6日,介休市委、市政府成立的工作專班發(fā)布通報稱,經調查,6月17日,郎某1、原某某、郎某2三人路遇李某某后,質問是否罵過他們,并將其帶到長泰園小區(qū)公廁附近,三人對李某某進行毆打,強迫其吃異物,并錄制視頻上傳網絡。本案中,因當事人雙方均為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公安機關依據(jù)《治安管理處罰法》第12條之規(guī)定,對郎某等三人依法不予處罰,責令監(jiān)護人嚴加管教。經調解,雙方于7月1日達成一致意見,確定賠償受害者4.5萬元。
校園霸凌這一說法為大眾所熟知,但其實際上并不是一個法律術語。從司法實踐來看,校園霸凌的發(fā)生地點可以是校園內,也可能在校園外,甚至可以發(fā)生在網絡平臺;而參加人員可以是本校同學,也可以是外校學生。因此,相比校園霸凌,更準確的名稱應為學生欺凌。
學生欺凌這一法律概念首次出現(xiàn)是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該法規(guī)定“學生欺凌,是指發(fā)生在學生之間,一方蓄意或者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壓、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傷害、財產損失或者精神損害的行為”。教育部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guī)定》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細化了學生欺凌的內涵并擴大了其外延。
司法實踐中,學生欺凌的形式多種多樣,除了常見的以毆打等方式侵犯他人的身體欺凌、以辱罵等方式侵犯他人人格尊嚴的語言欺凌、以搶奪等方式侵犯他人的財物欺凌外,以惡意排斥、孤立欺凌對象的社交欺凌,以及采用網絡暴力、造謠誹謗等方式詆毀他人、惡意傳播他人隱私的網絡欺凌也愈發(fā)常見,且愈演愈烈。為方便讀者閱讀,下文仍使用校園霸凌的表述。
隱秘角落的“惡”,為何屢治不絕?
近年來借助媒體、社交網絡,校園霸凌事件已經頻頻進入公眾的視線,人們似乎對這類暴力事件有了一定的認識。但事實是,暴露在公共視野下的霸凌事件,常常只是冰山一角,絕大部分的校園霸凌仍然躲在隱秘的角落,很難被發(fā)覺。有些即便被發(fā)現(xiàn)了,常常也因為缺少足夠的證據(jù)或者缺乏強有力的法律制裁而大事化小,最終不了了之。治理校園霸凌的效果如何,需要打個問號。我認為,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有多種原因:
一是家長重視程度嚴重不夠。在他們的認識里,孩子之間打打架、罵罵人,那都是小孩子之間的事,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小惡”,不用大驚小怪,無足掛齒。更有甚者,有的家長還將此當作孩子的挫折教育,認為是成長中的必然煩惱,完全忽視了校園霸凌對孩子身心的巨大傷害。
二是校園霸凌的隱蔽性特征致使違法行為的取證難度較大。許多的校園霸凌事件發(fā)生在廁所、宿舍、地下室等私密場所或者偏僻場地,霸凌時很難被他人發(fā)現(xiàn),而受害者往往又因為好面子或者膽小怕事、抑或是害怕報復,不敢跟老師或家長說,致使真正被發(fā)現(xiàn)的校園霸凌事件少之又少。此外,網絡暴力、社交欺凌等由于受害者沒有身體的外傷和財物的損失,往往更容易被忽視,但是這類隱蔽的校園霸凌嚴重的,可能會對未成年人心理和精神層面造成較大損害。
三是校園霸凌低齡化特征愈發(fā)明顯,而行政法、刑法對此均難以規(guī)制。從近年來曝光的校園霸凌事件看,發(fā)生在小學的霸凌事件占了很大比例,由于行為人通常不到16周歲甚至未滿14周歲,未達到獨立承擔責任的法定年齡,致使這類校園霸凌事件難以從行政和刑事上對這些施暴的未成年人追責。即便受害者或其家長向公安機關報案,由于《治安管理處罰法》中“對于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不滿十四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jiān)護人嚴加管教”的規(guī)定,行為人最多只會受到批評教育,或者要求其家長嚴加約束。但實質上缺乏足夠的制約手段與配套措施,處罰不能到位,對霸凌者的教育效果有限。
四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也使得治理校園霸凌時“治標不治本”。從霸凌者的角度來說,未成年人實施霸凌行為或與其家庭結構及其教育方式存在缺陷有關,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忙于生計或享樂,對子女疏于管教;有的父母對孩子過分寵溺、有求必應,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憐憫心;還有的家長習慣用棍棒打罵等方式粗暴地對待孩子,客觀上也會造成孩子誤將暴力當成解決矛盾糾紛的有效方式;更有家長本身就有酗酒、賭博、打架斗毆等惡習,這些都可能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從受害者的角度來講,不少家長缺乏對校園霸凌危害性的認識,有的人平時教育孩子一味順從,打壓孩子的自信心,客觀上導致這類孩子遭遇霸凌時,可能不敢反抗。
五是學校在校園霸凌事件中的角色特殊,一些學校在發(fā)現(xiàn)霸凌時會采取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基于學校聲譽等方面的考量,一旦出現(xiàn)霸凌事件,有些學校首先想到的是不能把事情搞大,弄得人盡皆知,其結果是既忽視了受害者的痛苦感受,又變相地助長了霸凌者的囂張氣焰。還有些學校的管理者甚至覺得校園霸凌是一種難以避免的現(xiàn)象,這就更加會使得治理落空。
六是個別的校園霸凌本身就是老師引導和縱容的結果,治理困難,F(xiàn)實中,個別老師因為種種原因討厭某個學生,會無端地向其發(fā)難,而認知能力尚不全面的學生有可能站在維護老師或者班級榮譽的道德制高點,聯(lián)合起來對該同學進行校園霸凌,危害性極大。
杜絕校園霸凌,司法、學校、家庭都需要改變
“韓信在淮陰,少年相欺凌”,校園霸凌似乎是古而有之。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現(xiàn)今的校園霸凌不是個案,它是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所面臨的共同課題。對校園霸凌需要綜合治理。
在法律層面,要進一步細化針對校園霸凌的法律規(guī)定。目前,關于防治校園霸凌的立法規(guī)定多以原則性、指導性為主,缺少明確具體的執(zhí)行方案和落地措施。在制定規(guī)則時,需要充分考慮校園霸凌的分類和認定依據(jù),細化司法、學校、家庭等各方的法律責任,完善救濟制度。針對目前校園霸凌的低齡化問題,迫切需要解決實踐中對未達刑事、行政責任年齡行為人的懲戒和處罰措施,激活和完善法律規(guī)定中責令父母嚴加管教的懲戒、教育措施的落實,增強法律的威懾力,從而減少校園霸凌的發(fā)生。
在學校層面,要明確學校是反校園霸凌的第一責任主體。學校應當是預防治理校園霸凌的第一線,只有促使學校落實好主體責任,針對學校的性質、所處地域、生源特點、教學目標等采取對應地完善管理機制,建立完整的反霸凌制度。要健全預防、發(fā)現(xiàn)、處理機制,設置專門機構。在前端聘請法治副校長、校外法治輔導員定期開展反霸凌法律教育,以預防為主;在中后端配置專業(yè)的心理老師,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消除霸凌者的暴力傾向。多方位入手,鏟除校園霸凌滋生的土壤,盡量在霸凌出現(xiàn)微小征兆時就能予以遏制。同時,還要有完整的預案,當霸凌發(fā)生后,可以對受害者及時地組織醫(yī)療救助、心理干預、司法協(xié)助等,降低事件的社會危害性。
在家庭層面,要進一步夯實家庭教育監(jiān)護職責。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對孩子的行為具有重大影響。家庭教育中,家長要建立良好親子關系,平時多陪伴孩子,給孩子以關愛。要樹立優(yōu)良家風,以身作則,引導孩子懂得對生命的敬畏和對他人的呵護,通過培養(yǎng)孩子的同情心和責任感,教導孩子學會友善、健康的交往方式。此外,家長還要留心觀察子女行為習慣、精神狀態(tài)等的細微變化,并與老師保持聯(lián)系,主動了解子女在校情況,學會正確識別和判斷孩子是否遭受到校園霸凌,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介入、早解決。
唯有多方都承擔起相應責任,各司其職,通力合作,深入探究校園欺凌的成因,反思現(xiàn)行治理制度的問題與不足,在此基礎上構建“預防-處理-救濟”綜合治理體系的具體方案,才有可能把校園霸凌的毒瘤“連根拔起”,給孩子們一個茁壯成長的良好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