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正文

楊瀾:中國古老文化的“翻譯者”

  中新社福州7月17日電 題:楊瀾:中國古老文化的“翻譯者”

  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一襲香云紗袍子,耳墜設計成個“福”字,楊瀾站在福州古厝小黃樓的庭院里接受媒體群采。她有些白發(fā),沒有刻意染黑,額前一簇漂成寶藍色,輕盈時尚。這是去年主持一檔以“乘風破浪”著稱的女性節(jié)目的留痕。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17日在福州繼續(xù)舉行。楊瀾的陽光集團團隊和福州古厝集團在福州三坊七巷文化街區(qū)打造了一出沉浸式演出《尋夢·坊巷》。

  17日晚間,參加世遺大會的中外友人們將踏訪三坊七巷,在這場演出中感受古老悠久的里坊制度和坊巷生活的煙火氣。福州元素薈萃,閩都文化濃郁,非遺傳承人們將現(xiàn)身坊巷,觀眾們可以一起手作茉莉花茶、壽山石雕。

  楊瀾最為自得的,一是做到了“因地制宜”,就連街頭上演的閩劇《荔枝換絳桃》,都特地遴選原型母本出自三坊七巷里的故事;二是用了聲光電的科技手法結合藝術手段,令坊巷里每一細節(jié),古榕、茉莉花、魚燈……“都成為歷史人文的講述者”。

  “尋夢”系列在中國不少地方“造境”,三坊七巷、牡丹亭、滕王閣、乃至于江西一條兩公里之遙的河流。在楊瀾眼中,從坊巷走出的“士”古典人物群像,到滕王閣這“詩文寫就的樓宇”,到江西河流兩岸的一草一木、參天崖壁,都是“中國”的“敘事者和想象者”。

  “中國世界遺產數(shù)量眾多,這也是中國軟實力的表現(xiàn)!睏顬憣χ行律缬浾哒f,軟實力就是讓人們心甘情愿、發(fā)自內心地被你的文化所吸引,“它不是一種單向推銷,而是一種雙向互動和被由衷的吸引。”

  “我們在完成一個翻譯的工作。把古老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翻譯成當代語言、國際語言,讓今天的人和外國人樂于接受!睏顬懻f,這個“翻譯”是一種敘事能力,意味著場景、受眾和表達方式的變化。

  楊瀾坦言,在亂世中保全“中國文化”的先驅們,深具對中華文化的“熱愛”。抗日戰(zhàn)爭時期,梁思成來到已是殘垣斷壁的滕王閣,他描畫出修復圖紙,以期重現(xiàn)“詩文之閣”的歷史華彩。在楊瀾尋夢作品中,那一幅幅精美的手稿,被投影在樓宇上,給觀者予震撼。

  楊瀾訪談梁思成兒子梁從誡時,直言欽佩其母林徽因,“林徽因蹲在古建筑橫梁上往下眺的那幅,是你媽媽最美的照片!

  “這種‘忘我’的狀態(tài),是他們對美的震撼,是立志于保護中國文化和文物的忘我!睏顬懨棵肯肫鸶杏|良深,“在貧窮戰(zhàn)亂的亂世中,是什么讓他們有高度的專注力和創(chuàng)造力?那是一種熱愛和精神的力量!

  以人文情懷為底色,用科技結合藝術的手段,是楊瀾“翻譯”的重要工具。楊瀾對數(shù)字化有直覺般的敏感,她曾在2016年到海外遍訪IT團隊拍攝人工智能紀錄片。這在尋夢系列中也經常有神來之筆。

  “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tǒng)”被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17日晚間演出最后一幕中,舞者張臂,漫天的茉莉花洋洋灑灑飄落,令這農業(yè)文化遺產頗具科幻感。這些數(shù)字化呈現(xiàn),也使得演出成為“可復制、可行走的三坊七巷”。

  近年來,楊瀾持續(xù)投入非遺保護工作。她曾制作了非遺大師們的訪談并組織了非遺作品展,去年,她加入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策劃的“萬里走單騎”,共探世界遺產地。她還計劃建立非遺的數(shù)字博物館。

  “講述世界遺產故事,要與當下人們的生活產生共鳴和關聯(lián)!睏顬懻f,如今的中國,對世界遺產保護觀念已經發(fā)生變化,“我們不是在保護某一棟建筑或者某一個文物本身,而是保留一種生活方式,一定要用活化的方式來保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