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正文

漳州城市道路改造:以人為本 精細化施工

  “優(yōu)化城市道路功能和路網結構,打通‘斷頭路',暢通微循環(huán);開展人行道、街道的全要素整理;實施道路微循環(huán)、路口微改造、信號燈優(yōu)化等整治,提升通行效率……”《2021年城鄉(xiāng)建設品質提升實施方案》在交通品質提升提出了這些明確要求,福建省住建廳2021年全省城市建設品質提升媒體采風行在漳州采訪時發(fā)現(xiàn),當?shù)胤e極踐行“以人為本”理念,實施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之舉,受到當?shù)厝罕姷暮迷u。

  道路改造為名貴樹種藍花楹“讓步”

  每年5月,在漳州新浦路,一種種植于2004年,名為藍花楹的行道樹總是開滿枝頭,一路漫天藍紫,浪漫迷人,成為當?shù)匾坏漓n麗的風景線。今年5月,新浦路(新華路至九龍大道)道路改造提升列入漳州市今年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重點項目之一,該道路定位為城市次干道,改造總長為2.651公里,有不少市民擔心,以后還能否看到浪漫迷人的景色了。就在記者們的采訪現(xiàn)場,道路兩旁的藍花楹依舊綠意盎然,完好無損地生長著,F(xiàn)場施工人員介紹,改造方案設計就明確保護好每一棵藍花楹,施工不對樹木造成任何破壞。

非機動車道路面十分寬闊,采用彩色透水路面。東南網記者 張立慶 攝
非機動車道路面十分寬闊,采用彩色透水路面。東南網記者 張立慶 攝
實行“共桿共箱” 東南網記者 張立慶 攝
實行“共桿共箱” 東南網記者 張立慶 攝
退讓綠地空間,打造水仙花廣場等 東南網記者 張立慶 攝
退讓綠地空間,打造水仙花廣場等 東南網記者 張立慶 攝
藍花楹依舊綠意盎然 東南網記者 張立慶 攝
藍花楹依舊綠意盎然 東南網記者 張立慶 攝

  根據(jù)施工需要,需安裝多個體積龐大的箱涵,但出于保護好藍花楹的考慮,施工人員在沒有最佳辦法的前提下,只好每天小心翼翼地吊裝!半m然施工時間長了些,施工成本大了些,但能讓藍花楹每年能夠與市民照樣準時相約,也是值得的。”相關負責人介紹。

  新浦路改造于今年5月11日開工,主要通過路面提升改造、舊涵改建、市政管線改造、路燈改造提升、景觀綠化提升、街景整治及線路規(guī)劃、交通設施完善等,全面改善改路段的群眾出行水平。

  在改造的過程中嚴格雨污分流,落實源頭治污。全面排查收集沿街店面污水,通過在人行道增設店面收集支管、預留檢修口,確保店面污水全收集;結合道路改造,系統(tǒng)梳理沿線居住區(qū)、單位等排污情況,同步開展排水單元雨污分流改造,確保污水應收盡收,從源頭解決污染問題。在人行道及景觀節(jié)點采用高性能彩色透水整體路面,賦予道路高透水、高強度、耐磨等性能,也增加城市色彩。

  截至目前已完成總工程量80%,計劃9月份主路面通車,12月份完工。

  單位退讓圍墻、踐行海綿理念、一街一景創(chuàng)新舉措層出不窮

  新浦路項目改造是漳州近年來積極推進老城區(qū)更新改造,改善城區(qū)面貌,提升城市承載力,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一個縮影。從2018年開始,該市中心城區(qū)已完成了水仙大街、南昌路、元光路、延安南路、騰飛路等一批市政道路改造提升,累計投資7.8億元,改造道路總長約10.6公里,總面積約41萬平方米。水仙大街已獲省優(yōu)稱號,元光路已獲市優(yōu)正在申報省優(yōu)。

  在元光路上記者看到,非機動車道路路面十分寬闊,步行、騎行車道合理布置。而這背后,是住建部門與海關、法院、青少年宮等單位退讓圍墻、建筑物多次溝通的結果,通過這些單位的配合,增加了道路寬度,為市民出行騰足了空間。

  為了踐行海綿理念,打造綠色通道。在人行道及景觀節(jié)點采用高性能彩色透水整體路面,賦予道路高透水、高強度、耐磨等性能,也增加了城市色彩。

  在道路改造的過程中,還實行“共桿共箱”,美化城市環(huán)境。實行“多桿合一”、“多箱合一”、“多井合一”,集約設置人行道上各類桿體、箱體、地下管線等,美化城市風貌。為了落實花化亮化,提升城市顏值。結合道路改造,對部分影響照明或存在安全隱患的榕樹移植更換為樟樹、鳳凰木、宮粉紫荊、大葉紫薇等,將八中三角地改造為三角梅公園,保留新浦路藍花楹,增加城市花化彩化;對市政路燈照明提升,輔以人行道庭院燈、廣場高桿燈、景觀節(jié)點地燈,提升城市亮化。同時增設城市家具,提升城市風貌。充分利用原有小廣場、退讓綠地空間、古榕樹空間等,打造水仙花廣場、香蕉主體廣場、市民休憩廣場、三角梅公園(騰飛路),增設座椅、陽光房、地面彩繪等城市家具、小品,實現(xiàn)一街一景。

  漳州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啟動老城區(qū)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累計完成芳華北路、自由路、英雄路、聯(lián)盟巷、北圣樓巷等33條,今年繼續(xù)整治12條,有效改善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環(huán)境。在整治過程中,堅持“便民實用”原則,打造“一街一景”,有效解決街巷坑洼、污水橫流、內澇積水、桿線雜亂、照明不足等問題,將精細化融入施工細節(jié),確保群眾出行得到實實在在的改善提升。(記者 張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