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所有的人都先去學習怎么做父母,怎樣尊重生命之后,再來生育。在生命面前,所謂的挽尊,就是個零。
有個網(wǎng)絡詞匯叫“挽尊”,其實就是找回面子。面子明明已經(jīng)掉了一地,強行撈回來,往往是不能冷靜面對現(xiàn)實的一種“條件反射”。
現(xiàn)實世界中,挽尊的事真不少。
4月4日,江西九江,22歲女孩與父親、哥哥一同開車返鄉(xiāng)。當車開上過江渡輪后,女孩與父親在車內(nèi)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執(zhí)。據(jù)說,憤怒之中,父親對著女孩吼叫:你愛去哪兒去哪兒!
這句話,在火藥味濃烈的氛圍中,猶如火種,徹底點燃了女孩的情緒。她打開車門沖了出去,不顧一切地跳進了冰冷的河中。
父親被這一幕驚呆了,隨即跳下船奮力營救自己的女兒。
這兩個沖動的人很幸運,被眾人救了下來。父女倆似乎在用同樣的方式挽尊——在父親看來,你怎么能挑戰(zhàn)長輩的尊嚴?而女兒的感受是,我怎么能是尊嚴盡失的羔羊?
最令人沮喪的親子關系是相愛相殺。急于證明自己獨立的女兒恰恰太在意父親的看法,而責罵女兒的父親也并非言語般無情。所以逆反試錯還是早一點比較好,因為在不嚴重的時候更容易轉(zhuǎn)化、化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就晚了。
一位身為工筆畫家的母親是典型的兩面人——在外人面前,她極力營造享受女兒在美國常春藤名校讀博士的形象;兩人交流時,則永遠以刻薄嫌棄的言語作為“激勵”女兒的方法。也許是這種讓人窒息的感覺從小到大每天都在發(fā)生,長大了的女兒已感到極度厭倦。
她問從國內(nèi)追到學校的無法逃避的母親:“我是不是永遠都沒法讓你滿意?”不知此時的母親是否感知到女兒的崩潰,仍然習慣性地居高反問:“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嗎?”絕望的女兒不再寄望母親的反省,轉(zhuǎn)身跳下陽臺,用行動給出答案:母親你錯得無可救藥了。
該退場時不退場,強行挽尊,其代價就是遏制了孩子的成長,甚至是生命。
最好的愛和尊嚴不過是適時陪伴,當好人梯,及時撤退,讓孩子成就自己。否則,那都是蹩腳的愛,甚至根本稱不上是愛。
更不要說那些家暴自己孩子的人。暴打親人和暴打陌生人,哪怕傷情相同,請問哪個更惡劣?打擊孩子的身體和打擊孩子的心靈,又請問哪個更不惡劣?
不能因為是家務事,就對本應無差別對待的傷害不予嚴懲,相反,對親人下手比對陌生人下手更應受到譴責。因為家暴除了打了體力和心理上的弱小者,還打了倫理公平,還打了在共同生活中對他有情義有付出的人,屬恩將仇報。這樣的人不應逃脫情感和法律的雙重懲罰,絕不能放任其逃到法外之地。
愿所有的人都先去學習怎么做父母,怎樣尊重生命之后,再來生育。在生命面前,所謂的挽尊,就是個零。(文 | 許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