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正文

仙游縣:喜看古荔逢春 規(guī)劃打造荔等四大文化旅游路線

  中新網福建新聞3月22日電(鄭志忠)“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枝為先驅。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此刻,春光明媚,春色正好。3月20日,在莆田市仙游縣楓亭鎮(zhèn)開展“河長日”活動的仙游縣委書記吳文恩來到了東宅小學校園西北側的古荔園,只見三株千年古荔凝結著歲月的痕跡,依然峻拔,氤氳著清澈淡雅的氣息,幾名村民正在對古荔進行復壯養(yǎng)護,精心綁扎。

  邁著輕柔的步伐,我們緩緩地向校園北門走去,楓亭蔡襄文管所捐立的楓亭24景第九景“千年古荔”赫然在目。記得南宋“中興四大詩人”范成大《妃子園》詩曰:“當時若識陳家紫,何處蠻村更有園?”乾道間泉州太守王十朋作《詩史堂荔枝歌》云:“君謨亦作閩中譜,陳紫聲名重南土”。南宋著名江湖詩派詩人戴復古稱:“嘗觀蔡公譜,夢想到莆中。”竟到了魂牽夢繞的地步,可見蔡襄《荔枝譜》影響之深遠。

  走進古荔園,此刻村民們正在給一株古荔進行清雜、清腐、修枝……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說這三株古荔有千年的歷史了,有人說是蔡京所栽,又有人說是蔡襄所植。據清乾隆《仙游縣志》記載:“赤湖留居道故園,有古荔十八株,來自安南,為諸處荔之祖,今存五株,虬枝老干!睋丝赏茰y,這三株古荔枝應是五代十國時期割據閩南地區(qū)的軍閥留從效的從子北宋贈尚書左仆射留居道從越南引種的。據傳楓亭東莊古稱荔莊,當時荔枝的種植在楓亭十分普遍的,有“十里荔蔭”之美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九鯉湖游記》中就用“正當楓亭荔枝大熟之時來”作為記述日期。

  前段時間,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鄭盛龍在“古荔園”寫生時,觀察到這三株古荔枝由于疏于管理發(fā)生衰敗的趨勢。古荔樹齡偏大,據記載迄今已有962年樹齡了。由于古荔周遭民房密集造成雨季排水不暢,導致水土流失,表層根系外露;保護地空間狹小,土壤板結,導致根系呼吸、汲取不暢;再加上病蟲害造成蛀干性危害。這些“病癥”讓擅長畫龍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莆仙名果的畫家鄭盛龍憂心如焚。于是,他向仙游縣委主要領導反映了古荔現(xiàn)狀?h委書記對古荔的保護極為重視,于是一場科學施救行動就此展開。

  仙游縣林業(yè)局、財政局,撥出4.5萬元專項經費,對這棵古荔樹進行保護、搶救、復壯。由縣林業(yè)局工程師牽頭,安溪縣綠閩林業(yè)規(guī)劃設計中心工程師參與編制,他們經過現(xiàn)場調查、實地勘察、現(xiàn)場詢問、檔案查閱、分析論證,目前已編制好《仙游縣楓亭鎮(zhèn)東宅村古荔枝搶救復壯實施方案》。眼下,搶救復壯工作正在有條不紊進行之中。

  當天,縣委書記吳文恩在楓亭調研期間,特地到現(xiàn)場暗訪瀕危古荔復壯養(yǎng)護的情況。他再三囑咐村干部,這三株古荔長期生長于此,已經適應生長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特別是土壤環(huán)境,這些環(huán)境不應隨意改變,要對影響其生長的雜樹進行清除。在校園里,縣委書記認真察看被覆蓋的荔枝根,現(xiàn)場普及了一些養(yǎng)護的常識。當地的酸性土適合于荔枝栽培,也能促進其菌絲體生長。根據這一特點,尤其要注意促進土壤團;c透氣性,抑制病菌生長,幫助促進荔枝根部營養(yǎng)吸收與發(fā)育成長。

  從當地干部了解得知,這三株古荔產權歸東宅村集體所有,由仙游縣蔡襄文化荔枝園承包。由于各界人士的關注、關心,承包者已安排專人負責管理,及時施肥除草,禁止植域內插栽他樹。在專家指導下,這個冬季楓亭鎮(zhèn)組織人員對古荔進行保暖,采用經消毒后的草繩做模擬樹體連同古荔進行綁扎,對裸露的根用土進行覆蓋。

  古荔逢春重新煥發(fā)生機,應該為時不遠了。今年,楓亭鎮(zhèn)政府規(guī)劃以蕉溪、楓慈溪為軸線,打造一批展現(xiàn)蔡襄“政、橋、茶、荔”四大文化傳承的精品旅游路線,當地抓住塑造蔡襄文化IP的契機,開始因地制宜推進古荔公園建設,講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荔枝譜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