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福建新聞正文

學者:閩臺佛教始終保持統(tǒng)一不可分割的法乳關系

  “臺灣佛教史上早期寺廟的創(chuàng)建,與黃檗法嗣的介入是分不開的。”福建省黃檗禪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白撞雨如是說。

  第三屆國際黃檗禪論壇20日到21日在福建福清舉行。白撞雨出席論壇并以《臺灣禪剎黃檗法脈傳承》為題發(fā)表主旨演講。

圖為福建省黃檗禪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白撞雨發(fā)表主旨演講
圖為福建省黃檗禪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白撞雨發(fā)表主旨演講
圖為第三屆國際黃檗禪論壇在福建福清舉行
圖為第三屆國際黃檗禪論壇在福建福清舉行

  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一水相連,80%的臺胞祖籍地在福建。閩臺兩岸在血緣、語言文化、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白撞雨表示,這種因地緣形成的法脈聯(lián)系,使閩臺佛教始終保持統(tǒng)一不可分割的法乳關系。

  清初,海峽兩岸佛教往來頻繁,福建福清黃檗山萬福寺和臺灣佛教的甚深因緣也起于此時。據(jù)《臺灣省通志》記載,臺灣佛教“本流是由福建鼓山及西禪二大禪寺傳來,另一派是福清黃檗寺”!杜_灣宗教沿革志》序言中也講道:“臺灣佛教宗派多傳自福建,衣缽實授自黃檗!

  據(jù)白撞雨介紹,兩岸黃檗法脈可謂同宗同源,具體落地的黃檗道場逾20座,有隱元禪師曾法孫繼成法師重建的臺南黃檗庵、黃檗費隱禪師法嗣行和法師開山的臺南開元寺,隱元禪師法孫銳鋒和尚重興的安溪泰山巖分爐到臺北的“八巖二廟”以及隱元禪師十三代法孫廣欽法師在臺北、臺中、高雄開創(chuàng)的七座黃檗道場。

  這19座黃檗法脈寺院之外,臺灣尚有宜蘭昭應宮、臺南大天后宮以其現(xiàn)在仍然供奉的“黃檗流芳”牌位及福建黃檗住持牌位,表明其黃檗法脈的歸屬。

  白撞雨在日本學術訪問時,發(fā)現(xiàn)一些國內(nèi)無存的黃檗祖師語錄,里面記載了臺灣佛教界僧尼和信眾來福建黃檗寺問法以及福建黃檗法師赴臺的詩文,說明清初黃檗僧赴臺和臺灣黃檗法嗣回福建黃檗問法,兩岸往來比較密切。

  白撞雨告訴記者,臺島佛教的傳入與清初平潭鎮(zhèn)海寺黃檗高僧住持也有淵源。清廷平定臺灣后,在平潭和臺灣之間實行“戍兵換防”,每三年換班一次,持續(xù)200余年。當時,在兩地輪流駐防的兵勇,為祈求保佑,就到寺院拈香祈福,甚至駐扎在寺院,把平潭佛教和信俗帶到了臺灣。而平潭最大的寺院就是鎮(zhèn)海寺,清初鎮(zhèn)海寺是隱元禪師弟子常熙興燄禪師重建,隨著隱元禪師東渡的惟一道實禪師也曾較長時間住鎮(zhèn)海寺。

  近年來,兩岸專家學者研究陸續(xù)對黃檗法脈傳承有所涉及,白撞雨關于“兩岸黃檗三百年”的總體研究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他看來,通過回溯臺灣佛教的黃檗法脈源流,可以揭示兩岸血濃于水的深厚法緣,表達兩岸佛教界促進祖國完全統(tǒng)一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