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福建新聞正文

這位一代宗師,是福建人!

  1896年,19歲的小秀才吳亨春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是繼續(xù)科舉,還是出家為僧?

  吳亨春選擇了后者。傳奇一生由此奠定。

  從赤貧孤童到業(yè)界宗師

  1878年,吳亨春出生于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端上村一個赤貧之家。父輩五兄弟僅他父親一人娶妻,生下獨子后五年,夫婦倆于一年內(nèi)雙雙亡故。吳亨春轉由叔父撫養(yǎng)。

  生存之艱無法阻擋吳亨春展現(xiàn)過人天賦。

  幼年時,交不起課費的他坐在私塾門外臺階偷聽,塾師發(fā)現(xiàn)后允許他自備紙筆,免費上學。完成作業(yè)時,為節(jié)省紙墨,他用毛筆沾水在石頭上反復練習,滿意后才舍得在紙上落筆。就這樣,吳亨春會詩能文,還練就一筆好字,成為村里的“小神童”。

  14歲那年,塾師單獨叫住吳亨春:“山深能臥虎”。

  少年自有雄心,吳亨春脫口而出:“水淺不藏龍!

  此后,吳亨春離村到縣里求學,16歲時考中秀才。消息傳來,族人一片歡欣。

  可惜時景不由人。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吳亨春義憤痛心,赴古田縣衙請愿抗議。他不愿繼續(xù)科舉為腐朽朝廷效力,轉而另尋出路。

吳亨春曾就讀的私塾。人民網(wǎng) 黃東儀攝
吳亨春曾就讀的私塾。人民網(wǎng) 黃東儀攝
青年時期的圓瑛。黃東儀翻拍自端上村圓瑛文化展示館
青年時期的圓瑛。黃東儀翻拍自端上村圓瑛文化展示館
圓瑛。黃東儀翻拍自端上村圓瑛文化展示館
圓瑛。黃東儀翻拍自端上村圓瑛文化展示館
圓瑛為家鄉(xiāng)端上村創(chuàng)辦的小學。人民網(wǎng) 黃東儀攝
圓瑛為家鄉(xiāng)端上村創(chuàng)辦的小學。人民網(wǎng) 黃東儀攝
圓瑛組織的第一京滬僧侶救護隊開赴前線。黃東儀翻拍自端上村圓瑛文化展示館
圓瑛組織的第一京滬僧侶救護隊開赴前線。黃東儀翻拍自端上村圓瑛文化展示館
吳亨春故居內(nèi)仍保留的舊棉衣。人民網(wǎng) 黃東儀攝
吳亨春故居內(nèi)仍保留的舊棉衣。人民網(wǎng) 黃東儀攝
吳亨春從出生到14歲居住的房間。人民網(wǎng) 黃東儀攝
吳亨春從出生到14歲居住的房間。人民網(wǎng) 黃東儀攝

  次年,他懷抱“欲學如來救世方”的念頭,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為僧,得字圓瑛(1878年-1953年)。

  當時僧侶普遍文盲,秀才當和尚是個稀奇事。圓瑛長相周正,吃苦耐勞,潛學悉心,頗受賞識。1906年,圓瑛在寧波七塔報恩寺得傳老和尚衣缽。1909年,他首次擔任寧波接待講寺住持。此后三十年間,他先后擔任十余座寺院住持。

  1929年,中國佛教會在上海成立,圓瑛大師被推選為主席,此后連任八屆,成為界內(nèi)無人不曉的宗師級人物。

  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中國佛教協(xié)會在北京成立,圓瑛因病未能出席成立儀式,但仍被推選為首任會長。組建僧侶救護隊 抗日救亡

  1939年10月19日,時任中國佛教會主席的圓瑛在上海被數(shù)十名持槍日本兵逮捕,罪名是“抗日分子”。

  抗戰(zhàn)期間,圓瑛為抗日愛國傾注大量心血。盧溝橋事變后,圓瑛緊急號召全國佛教教徒參加抗日救亡工作,組織成立僧侶救護隊,頂著前線的槍林彈雨搶救傷兵。

  1937年冬天,淪陷后的上海滿目瘡痍、尸橫遍野。面對日軍收埋遺體者殺頭的恐嚇,圓瑛挺身而出,組織僧眾成立陣亡戰(zhàn)士掩埋隊,每天出動四輛汽車,將陣亡將士的遺體送到郊外掩埋,晝夜不停,用了3個多月時間,總計掩埋尸體一萬多具。

  期間,圓瑛兩度下南洋,向華僑募捐。在籌款演講中,他飽含深情地說:“最后勝利,定屬吾人也!……人心不死,國族不忘;不但不忘,實為民族復興,國家光榮之希望。”

  至1939年止,圓瑛總計募得10萬余元(銀元),并陸續(xù)匯往上海,充當抗日經(jīng)費。在第二次募捐回國途中,友人提醒說,圓瑛已被日軍盯上,回國必有風險。可圓瑛處之淡然,并未改變計劃。

  回國后,日軍對圓瑛的關押持續(xù)了28天。面對敵人拋出的“中日佛教協(xié)會會長”誘餌和刑訊折磨,圓瑛閉目念佛,絕食抗爭,即使被槍頂著胸膛,仍置生死于度外。一同被捕的弟子后來在詩中贊頌圓瑛“履險若夷為愛國……巧把地獄當佛宮!

  “若無愛國心,則失國民資格……圓瑛雖居僧界,為佛教之信徒,究竟同是國民一份子!眻A瑛在《國民應盡天職》一文中這么說。

  除抗日外,數(shù)十年來,圓瑛熱心創(chuàng)辦各類教育,包括僧伽教育、孤兒教育、國民職業(yè)教育和國民普通教育,堪稱“佛家辦學第一人”。

  1925年,圓瑛創(chuàng)辦泉州開元慈兒院。1946年,圓瑛為家鄉(xiāng)端上村創(chuàng)辦“圓瑛小學”,還親自設計尖頭門洞,寄托他對此校培養(yǎng)拔尖人才的期望。

  1949年5月,圓瑛婉拒南洋佛教界摯友同道的出國邀請。他立誓說:“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死在中國,決不他往!眻猿至粼趪鴥(nèi),迎接上海解放與新中國誕生。

  “九涉重洋” 弘揚中國文化

  1952年10月1日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區(qū)域和平會議是新中國舉辦的首次大型國際會議。作為宗教界領袖人物,圓瑛是此次大會中國代表團成員之一。

  會后,《人民日報》刊登了參會的八國佛教徒所發(fā)表的聯(lián)合聲明:“在這次會議中,我們深深地被各國人民之間的真誠無私的友愛所鼓舞,這種友愛正是……最寶貴的人類的品性……是世界的希望。”

  作為享譽海內(nèi)外的業(yè)界領袖,圓瑛在1907年到1948年間,曾“九涉重洋”,足跡遍布新加坡、菲律賓、緬甸、印度、馬來西亞、泰國、日本、朝鮮等國,把中國化佛教文化推向海外,把中華民族為獨立而斗爭的動人故事講給世界聽。

  1923年7月,圓瑛赴中國臺灣,應基隆靈泉寺邀請前往演講,并到臺中慎齋堂、臺南開元寺、新竹州金剛寺等處交流訪問。

  1953年9月19日,圓瑛圓寂。他在遺囑中寫道:“愿我全國佛教徒,同心同德,積極參加愛護祖國運動,致力和平事業(yè)。”今年是圓瑛誕辰145周年、圓寂70周年,為傳承他的愛國精神,圓瑛與宗教中國化論壇將于9月25日至27日在他的家鄉(xiāng)寧德市古田縣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