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正文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記錄中國”團隊與三明學院文化傳播學院在三明調研交流

  中新網福建新聞8月16日電(肖雄 黃秋韻) “沙縣小吃是如何在短短的幾十年內成為遠近聞名的國民小吃?”帶著調研問題和思考,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生徐清揚穿梭在沙縣的大街小巷。

  8月8日,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和澎湃新聞組成的“記錄中國”團隊與三明學院文化傳播學院“跨越山海,共敘未來”社會實踐團隊共同走進沙縣小吃的起源之地——福建三明沙縣,探尋產業(yè)振興之路的成功密碼。

  “扁肉、拌面、蒸餃和燉罐被稱為沙縣小吃的‘四大金剛’”作為“東道主”,三明學院文化傳播學院學生羅藝行熱情地介紹道。實踐隊先后走進了沙縣小吃產業(yè)園、沙縣小吃文化館與民俗風情館等地,在工廠近距離記錄辣椒醬、腌酸菜、花生醬等標準化制作,深入了解歷史悠久的沙縣小吃文化。

  隨后,兩校師生同沙縣區(qū)小吃管委會開展座談會,宣傳部、文旅局及莫哈瓦、李記小吃、醉有才等小吃企業(yè)代表人出席現(xiàn)場!爱斪筒净鸨珖畷r,沙縣小吃是如何做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翁之顥率先提出思考,圍繞沙縣小吃的底蘊傳承與推廣擴張,現(xiàn)場師生展開了一系列熱烈討論。

  為了讓遠道而來的客人更深刻地感受沙縣小吃的魅力,福建省沙縣小吃技藝名師、沙縣小吃技藝傳承人吳其云為實踐隊成員們親自掌勺,現(xiàn)場制作了牛肉湯、泥鰍粉干等具有沙縣小吃特色的美食。

  “滬明對口合作開展以后,‘沙縣小吃進上海’的口號喊得火熱響亮,我們相信未來沙縣小吃還會繼續(xù)引領風騷,讓國民小吃的品牌走向世界。”復旦大學“記錄中國”團隊成員陳思甜有感而發(fā)。

  8月9日,兩校實踐隊還走訪參觀了三明市博物館、沙縣小吃三明學院一號旗艦店和三明學院書法研究所等地。現(xiàn)場,實踐隊認真參觀了文傳師生的優(yōu)秀書法篆刻作品并現(xiàn)場體驗,文化傳播學院教師羅男為復旦大學師生介紹了學院的師范生專業(yè)技能和辦學特色,相互交流學科育人的好做法、新成效。

  山海點滴情深,滬明攜手共進。師生用青年視角觀察中國、記錄中國,此次社會實踐形式新穎,意義非凡。“廣大青年要在實踐中開闊眼界,加強文化交流,以最好的精神風貌擁抱滬明合作的未來無限可能。”三明學院文化傳播學院團委副書記肖雄如是說。

  從上海到三明,滬明間的深情厚誼始終熱烈。面向未來,三明學院將繼續(xù)搭建好滬明文化交流平臺,為滬明高校多維度、深層次的未來合作奠定深厚基礎,在學習互鑒中續(xù)寫山海協(xié)作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