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1月30日電(作者:菲爾)小時,每逢臨近農歷新年,老師會說“福”字有關的知識。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把“!睂懺诩t紙上,回家倒掛,就是“福到”。那時,我覺得老師怎么那么有學問。『髞聿胖,原來“福到”這一說,在世界各地很多地方的華人社會里都有。不管這是否如一些專家說的是原則性的錯誤,還是語言學家糾結的“到”和“倒”是不一樣的意思;我覺得這種美好祝愿,象征中華文化中的“福文化”影響甚為深遠,也意味著人們互相傳遞祝福的單純心意,不至于要用嚴謹?shù)膶W術眼光去批判。
如果我們觀察“!弊值募坠俏,它表達的就是巫師向祭壇敬酒,可見通過祭祀可以得“!。古人相信萬物皆有神靈,并且敬畏所有大自然現(xiàn)象。為了生存,他們除了跟大自然對抗,還有一個精神層面上的寄托,那就是祭祀祈福!案!弊值臉嬙,也表達出古人對得到“!钡囊环N堅定不移的意愿!案!苯涍^幾千年的發(fā)展,已形成“福文化”這種獨立體系,它顯現(xiàn)了人類社會價值觀的演變和推進。
一位受英文教育的華人朋友用檳城福建話(以閩南話為基礎的一種馬來西亞通行的方言)跟我說:“這三尊神像是我爸爸留給我的,他去世前交代,家里什么古董都可以賣,這三尊不行!边@位朋友來自檳城一個大戶人家。他說:“我不懂中文,但是爸爸跟我說家里有了這三尊神像那就是什么都不缺的意思!蔽乙豢矗强刹痪褪歉5搲蹎。很好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馬來西亞華人,對“福祿壽”三星,也一樣情有獨鐘。老人家從中國到南洋來,任何變遷都不能阻擋他心里那一股把中華文化里美好祝愿留給子孫的執(zhí)念。福祿壽里,福字能超越“富貴”和“長壽”,穩(wěn)占第一位?梢姟案!蹦酥腥A文化里第一吉祥之字。
對于“福”這個字和它的意義,我們還有一個最簡單快捷的傳承方式:把這個福字,直接嵌入名字里。小時候,要是哪個朋友名字里有個“福”字,其他人心里會覺得“土爆了”。長大后才知道,“!边@個字,寄托了中華文化之中最美好的祝愿。有福之人,意味著擁有了“五!薄N覀冊诤芏嗟胤蕉紩吹健拔甯ER門”四個字,殊不知這可不是易得之事。“五!背鲎浴渡袝ず榉丁罚侵袊湃藢τ谛腋S^的五個標準:“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币簿褪钦f,“五!卑ㄩL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若有人長壽無健康,或者富貴而不得善終,我們總會輕輕感嘆,這人不是真正的有福氣。一個人是否真的幸福,要等到他走到人生的終點,才能下定論。父母親可以給一個小孩最大的祝福,就是直接把“!弊之斆,讓這孩子終身使用,真的是用心良苦!
除了讓孩子們叫做“!,中國人下南洋的時候,仍是帶著“!钡挠^念來到這個后來他們決定要落地生根的地方。也難怪,今人來到馬來西亞,尤其是檳城這個馬來西亞華人最多的州屬,走在檳城街頭,會感到這是一個尋找南洋舊夢之地。這片土地上的清末和民國的影子仍遍地皆是,熱帶濕潤的蕉風椰雨,斑駁陸離的老建筑,慢悠悠的生活節(jié)奏,都讓人無端生出惆悵之心,愛戀之意,慵懶之態(tài)。穿街走巷之時,又會感受到它充滿煙火氣的各種又俗又實在的特征,比如“福”字到處遍入眼簾。
首先讓人無法轉移眼球的是隨處可見的“福德祠”、“福德正神”廟宇。事實上,這就是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土地廟。馬來西亞華人由各種籍貫組成。各地的福德祠也就便由不同籍貫的華人管理。無論是哪個籍貫,供奉著土地神就表達著人們的寄托,其實都是大同小異,那就是希望神明保佑,讓信徒惜福、有福、享福。
在檳城的首府喬治市里溜達,走在老城區(qū),會發(fā)現(xiàn)有一排大氣又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香山會館,福德祠,武帝廟,寧陽會館和伍氏家廟,這幾座宗祠家廟是聯(lián)排,彼此挨著在一條街上已經200多年。這條街以英皇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命名,叫做King Street,華人稱之為大伯公街。這條街道開辟于1786年,是英殖民抵達檳城之后最早開發(fā)的街道之一。大伯公就是土地神,對當時下南洋的中國人來說,沒有什么比獲得當?shù)赝恋厣竦谋佑痈匾。此處的福德祠是由海珠嶼五屬大伯公廟(客家人)建立,算是“分行”?梢,此街對英殖民和華人社區(qū)都是非常重要的。有此中文命名,也凸顯了大伯公在華人心目中的地位。
另外,大伯公街附近的本頭公巷(Armenian Street),另有一家福德正神廟,建于1850年。里面安奉的是大伯公,這里也叫寶福社,有別于剛提到的福德祠,這里是由檳城福建公司管理的。這家廟宇來頭不小,內有暗門暗道,是當年為了逃避英政府上門查捕時的逃生通道。因為,這里是當年的秘密會社所在地。今天這座精雕細琢、閩南風格的廟宇,不再有風起云涌,但卻見證了檳城福建人在南洋的奮斗史。至于什么是“本頭公”呢?這條巷子的名稱,還是一樣源自于位于此地的福德祠大伯公廟。因為福德正神,又被福建人稱作“本頭公”。但當年聚居了很多亞美尼亞人,所以英國人將這里官方命名為Armenian Street。
大伯公,土地神,又被叫做福德正神,當時身在海外的中國人,太需要福與德了。兩者都是在異鄉(xiāng)生存下去的所需,福是一種精神寄托,德則是一種做人原則。有了福還要有德,才是;垭p修。
我們要是翻開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歷史的論述,幾乎一致認定“有史跡可考”的第一家華文私塾創(chuàng)立于1819年的檳城五福書院。其實,五福書院是“五福堂”,也就是來自天地會支系的海山會館,它是一個照顧宗族權益的“秘密會社”。但是“五福堂”的名字過于“江湖氣”,不被英殖民政府接受而注冊失敗,所以后來才改成了“五福書院”,意味著在此進行為宗族子弟而設的學堂。事實上,它是維護廣府人的一個“會館”。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其實全人類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對于華人來說,“!弊旨耐辛巳藗儗π腋I畹南蛲N幕臐B透力,不但在中華民族之中成為了共同的主導思想,也是這個地球村社會的向往。(完)
(作者菲爾,原名陳煥儀,祖籍廣東潮陽。出生于馬來西亞檳城州喬治市,馬來亞大學法律學士,南京大學中文碩士,福建師范大學文學博士。職業(yè)律師,愛好寫作,已出版 10 本著作。現(xiàn)任檳城華人大會堂執(zhí)行委員、檳城留華同學會會長、一帶一路法律聯(lián)盟副秘書長、歐洲中國文化基金會執(zhí)行會長、閩江學院互聯(lián)網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兼法律顧問。2021年3月獲檳城州政府封賜“熱誠貢獻獎章”、2021年6月至今為荷蘭Gelderland省華人候選議員劉成先生學術總顧問、《歐洲詩刊》微刊法律顧問。多次成為Toccata Studio和朵拉個展、聯(lián)展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