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wǎng)訊 “秉持傳統(tǒng)工藝,弘揚建盞傳統(tǒng)文化”,這是中國陶瓷傳承藝術名家、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省陶瓷藝術大師、“吉玉坊”總工藝師熊忠貴堅守的宗旨。
熊忠貴出生陶作世家,爺爺、父親均是建陽水吉當?shù)赜忻奶沾伤嚾恕?970年4月,年僅15歲的熊忠貴就成了水吉陶瓷廠的一名學徒工,師從父親學習陶藝及中國傳統(tǒng)龍窯燒窯技術。因家族的傳承影響和天賦,煉泥、拉坯、釉水配置、燒窯……小小年紀的熊忠貴一點就通,17歲后他已能獨擋一面。1980年底,隨著建盞市場的復興,熊忠貴買來電窯,同時上門請教陶瓷國大師蘇天和,僅用很短時間就成功燒出兔毫盞。雖然用電爐燒制的建盞供不應求,可是,熊忠貴常摩挲著新盞,坐在老龍窯旁沉思,總覺得手中的建盞與老盞相比少了點什么。隨后,他決心要在龍窯延燒斷代近八百年的傳統(tǒng)建盞。經(jīng)歷二十多年的踐行,雖然沒有燒出兔毫等好作品,但還是得到日本陶藝大師林恭助先生的認可,2008年也因此成為傳統(tǒng)龍窯燒成建盞走出國門第一人。2013年,熊忠貴與投資人合作,以窯場為基地,共同創(chuàng)辦了建陽吉玉坊陶業(yè)有限公司,全面恢復全手工制作,用老龍窯柴燒宋代建盞制作工藝,恢復傳統(tǒng)建盞最初的模樣。
沒有經(jīng)驗可以借鑒,熊忠貴只有在老龍窯不斷試驗摸索。2013年,熊忠貴燒了7窯,一只滿意的成品也沒有。要知道,每燒一窯,前期都有很多道工序準備,從點火、封火及冷卻要歷時半個月,費時費力成本高,如果不是真正的熱愛和強大的傳承使命感,一般人難以堅持。
命運之神往往給予堅守者成功的驚喜。2014年4月,當熊忠貴燒到第八窯,耗去200多萬元后,十幾只釉色潤澤內斂、手感如脂玉的兔毫盞出現(xiàn)在眼前。不久,烏金釉、醬褐釉、兔毫、鷓鴣斑、紫玉等盞接踵而至,只只皆造型古樸、胎質細膩圓潤,釉色絢麗多彩,深沉含蓄,華美厚重。
熊忠貴告訴我們,即使經(jīng)過多年的技術積累,使用龍窯柴燒的成品率也只有7%左右,成本非常高。每一只燒成的建盞都是人、泥、火的完美結合,都值得珍惜。
擅畫者留白,擅樂者惜聲;留點余地,是生命的智慧。熊忠貴之獨到之處在于對建盞形態(tài)的正確閱讀和恰如氣氛的表現(xiàn)力。正是因為熊忠貴不刻意巧而巧,“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他的柴燒建盞,少了刻意精巧的匠氣,多了一份自然、古雅。
就像上了年頭的老酒,看久了,會醉人,會上癮,熊忠貴的作品成為建盞愛好者和民間收藏家青睞的藏品,作品收獲多個全國性工藝美術展金獎、銀獎:“深斗束口兔毫盞”榮獲第九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yè)博覽交易會“中華工藝優(yōu)秀作品獎”評比銅獎;“供御兔毫盞”榮獲第九屆中國(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暨“2015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優(yōu)秀作品”評比金獎;“供御盞(黃兔毫)”榮獲第八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yè)博覽交易會“中華工藝優(yōu)秀作品獎”評比銅獎;“黃兔毫深腹大撇口盞”在2015北京第三十一屆國際禮品及工藝品展覽會榮獲“工藝美術金獎”;“建盞”榮獲第七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yè)博覽交易會“中華工藝優(yōu)秀作品獎”評比銀獎;“黑釉兔毫盞”榮獲第九屆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優(yōu)秀作品評比銅獎;“黃兔毫束口深斗盞”榮獲2018年福建省工藝美術創(chuàng)意設計大賽銀獎;“黃兔毫束口深斗盞”在2015北京第三十一屆國際禮品及工藝品展覽會榮獲“工藝美術銀獎”;“黃兔毫深斗束口盞”在第十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手工藝精品博覽會上榮獲2017“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銀獎;“醬紫色斗笠盞”榮獲2020粵港澳大灣區(qū)工藝美術博覽會“國匠杯”金獎;“樹皮紋斗笠盞”在第56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仿真植物及配套用品展上榮獲2021年“金鳳凰”創(chuàng)新產品設計大賽金獎。
2013年,熊忠貴被評為建陽市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窯建盞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以來,熊忠貴先后被授予“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南平市工藝美術名藝人”“第五屆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等榮譽稱號。2018年,熊忠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建窯建盞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19年6月,熊忠貴在第十九屆中國世紀大采風年度人物總結表彰大會暨電視錄制人物頒獎盛典上,榮獲“中國陶瓷傳承藝術名家”稱號、第十九屆中國世紀大采風英才人物。(丁曉雄 張敏英 陳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