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正文

清明前夕祭英烈:那1343座無名紅軍墓的守護

  中新社福建武夷山4月2日電 題:清明前夕祭英烈:那1343座無名紅軍墓的守護

  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張麗君

  “我們相信,中國一定有個可贊美的光明前途……生之快樂將代替了死之憂傷,明媚的花園將代替了暗淡的荒地!”這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方志敏1935年于獄中寫下的《可愛的中國》片段。

  清明節(jié)前夕,一批武警官兵來到福建南平武夷山市洋莊鄉(xiāng)小漿村的張山頭自然村無名紅軍墓地,朗誦《可愛的中國》,祭掃長眠于此的1343座無名紅軍墓。

  每一座紅軍墓,都沒有姓名、沒有銘文,只有三塊青磚、一個編號、一根紅飄帶。但每一座無名紅軍墓,都是一座永恒的豐碑,銘刻著永不能忘卻的記憶。

  坐落于武夷山脈崇山峻嶺間的張山頭自然村,是一個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小山村,曾是閩北紅軍中醫(yī)院、中共閩北分區(qū)委和閩北紅軍獨立團駐地。武夷山市文物與文化遺產管理所文史研究員趙建平告訴中新社記者,上世紀30年代,中央蘇區(qū)閩北紅軍中醫(yī)院設在張山頭村有六年之久,一度收診兩三百人;身為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紅十軍團締造者的方志敏兩度入閩期間,曾到此看望慰問傷病員。

  “這里曾發(fā)生過多次戰(zhàn)斗,后山所葬的,是閩浙贛蘇區(qū)紅軍官兵和蘇維埃政府工作人員!壁w建平是這片無名紅軍墓群的發(fā)現者。

  村口后山掩映在林蔭深處的一座座紅軍墓,更是牽動著66歲村民楊學文的心神。楊學文祖母是當年紅軍洗衣隊成員,“聽奶奶講過,當時擔架隊每天都會抬來很多傷病員,早上這些紅軍戰(zhàn)士還活著,到晚上就沒了,她們邊洗衣服邊哭;然而回到醫(yī)院,還要安撫紅軍傷員!

  “張山頭的每一厝房子,在當時都是一個小小醫(yī)院;房子里的每一個女人,都是當時的護理員。”趙建平說。

  “老人說,為保護犧牲紅軍的家屬,不敢立碑標注烈士姓名!睏顚W文說,漫漫90年間,張山頭村民將這些無名墓中掩埋的烈士視為親人,每逢清明和中元節(jié),都按鄉(xiāng)俗祭掃,奉上一掬米、一把鹽、一炷香,“已經守護三代人了”。

  每一年,村民們依照清明風俗,劈開竹子取“生”竹片為“碑”立于墓前,竹片上用紅漆標出編號,并系上紅綢帶。記者兩度上山,都碰到村民楊朝林巡山掃墓。他和兩位村婦腰纏鐮刀,肩扛成捆“竹碑”,彌漫山間的水霧打濕了他們的鞋褲。楊朝林說,大部分村民都已外遷,常住的不到20人,“走得動的,每個人都上山,這是紅軍墓呀”。

  趙建平坦言,上千座紅軍墓,僅閩北紅軍中醫(yī)院院長王日華有銘文,其他均無記載,且大多是外鄉(xiāng)外省人,年紀不及弱冠,“家人或者找尋他們幾十年,都不知他們葬于此處”。

  2012年5月,閩北紅軍中醫(yī)院遺址被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列入全國革命遺址普查名錄。2019年,張山頭紅軍墓群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上一處高80厘米的石碑,上書“紅軍墓”,右下角標注“三一年立”,石碑已嚴重風化,要不是村民年年描紅,幾乎字跡難辨。但在村口,一座花崗巖新石碑已經立起,莊嚴肅穆,告慰著先烈英靈。

  “選一塊不會風化的石頭,選一處最顯眼的地方!壁w建平說,要警醒世人,“是什么讓當年的年輕人奮不顧身拋頭顱灑熱血?是什么讓當年的苦難村民獻出最后一碗米一把鹽?”

  自2016年起,武警福建總隊南平支隊執(zhí)勤三大隊官兵守護著這些無名紅軍墓。該大隊教導員施毛毛說:“我們不知道他們是誰,卻知道他們是為了誰。今日之中國,就像方志敏在《可愛的中國》中期望的那樣,‘到處都是活躍的創(chuàng)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