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明北部新城沙溪河畔,林立的建筑群勾勒出新城美麗的天際線。兩年前,這里橫亙著一道“城市傷疤”——徐碧“城中村”。涉及該村的改造項目多次啟動,多次夭折,斷斷續(xù)續(xù)近23年,成為歷屆三明市委市政府的“心腹之患”。



近日,由福建省政府安辦、福建省應急廳組織的“八閩安全發(fā)展行”走進三明。三明市住建局向新聞采訪團介紹了徐碧“城中村”改造項目的最新進展。
背負23年的“沉疴舊疾”
據介紹,徐碧“城中村”改造項目總占地面積108畝,房屋征收總面積23.8萬平方米,涉及被征收戶368戶,被征收人1536人。自1997年以來,前后4次啟動徐碧舊村改造,但因體量大、牽涉面廣、情況復雜等原因,此前多次改造都未完成。
徐碧村古稱徐坊,因建成年代較早,舊村聚集了大量低矮雜亂的自建房。根據1984年三明市區(qū)地形圖測算,徐碧舊村建筑面積僅4萬多平方米,此次改造前已擴張到近20萬平方米。村中70%為外來務工人員,高峰時期流動人口近1萬人,平時也有約5千人。
因未審批建筑多、危舊房屋多、外來人口多、建筑密度高,徐碧舊村房屋結構、消防、環(huán)境和治安均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2019年9月,徐碧“城中村”改造項目重新啟動,一場聲勢浩大的改造攻堅行動,拉開序幕。
用“繡花功夫”做群眾工作
在三明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和科學指導下,本次改造以“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安置優(yōu)先、公平公正、國企運作、公益定位”為原則,市、區(qū)兩級政府牽頭專門成立國有運營公司,負責組織實施安置房的策劃、投資、建設和運營等工作。
征遷工作采用兵團作戰(zhàn),抽調700名干部全力服務。為制定科學合理的征遷實施方案,三明市、區(qū)兩級領導多次深入徐碧村調研,房屋征收補償安置的初步方案經過30多遍推演、測算、修改。指揮部成立了10個工作組,歷時長達一個月的入戶走訪,用“繡花功夫”做群眾工作,收集了1000多條意見,梳理了9大類問題。
2020年9月25日,隨著最后一戶征遷戶在征收協議上簽字,徐碧“城中村”改造項目迎來歷史性的關鍵節(jié)點。
“城市傷疤”崛起安居樂土
據三明市住建局介紹,徐碧“城中村”改造項目分為甲頭和本點兩個地塊。甲頭地塊改造棚戶區(qū)11萬平米,建設24幢安置房,規(guī)劃總居住戶數2928戶,項目投資約21.8億元。本點地塊總建筑面積約20萬平方米,建設13棟高層住宅,1棟高層公寓與1座幼兒園及相應配套設施,項目投資約10.8億元。
今年5月,本點A地塊12棟安置房主樓全面落架。少了腳手架和防護網的遮擋,一棟棟高樓展露新顏。室外景觀綠化、電力和雨污水管道等配套工程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作為福建省、三明市重點民生項目,徐碧“城中村”改造后,昔日臟亂差的棚戶區(qū)轉變?yōu)榘傩瞻簿訕窐I(yè)的新城區(qū)。沙溪河畔,被縫合的“城市傷疤”正繪就出一道靚麗的城市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