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福建新聞正文

探訪福建泉州土坑村:閩南古村落數(shù)百年守護“海絲”遺風


  【解說】617年前,興化人劉宗孔為了躲避“靖難之役”戰(zhàn)亂,帶著族人從湄洲灣北岸遷到了湄洲灣南岸。617年后,他們遷居的福建泉州泉港區(qū)后龍鎮(zhèn)土坑村成了網(wǎng)紅的閩南古村落。近日,記者了走進土坑村,了解這個古村落承載著的“海絲”歷史。

  【同期】泉港文旅講解員 連美娜

  土坑港是起源于唐五代、興于宋元、盛于明清,也就是說在明清時期整個土坑的海域發(fā)展到了一個非常鼎盛的時期。那當時,他們由于發(fā)展海運,所以整個村落就形成了一個“一港兩街一碼頭”的商業(yè)格局。

  【解說】出磚入石、雕梁畫棟、飛檐翹角……兩條古街綿延數(shù)百米。幾百年來及至今日,這里人才輩出,單是明清兩代,中榜進士、晉升仕者就高達70多人。

  【解說】走進古街,眼前所見卻令人意外。除了那些硬山式或卷棚屋頂,還有滴水獸等古建筑構(gòu)件等,能讓人感受到一些文化古街的氣息,沿街卻是掛著“長春堂藥鋪”“南京布匹商行”“萬捷十三行”等招牌,仿佛踏入了一條商業(yè)古街。

  【同期】泉港文旅講解員 連美娜

  那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位置,就位于兩街中的第二條街——祠堂口街。那在當時,這條街是我們的一個經(jīng)濟命脈、靈魂街道。在當時,這條街是非常繁榮的,有船舶鐵件、布匹商行,以及萬捷十三行。所以就有各種各樣的行當,包括它的生意也不只是在我們這么一個小村落中進行,它的生意也是做到了海外,包括做到了我們的江浙沿海一帶。

  【解說】因為與海外往來密切,這條古街也就有著濃濃的“海絲”文化氣息,一些傳統(tǒng)古建筑時而穿插著一點西洋元素。而作為“風水寶地”——村里的制高點“繡花樓”和“勗齋”,沒有被達官貴人所征用,而是作為給做海運生意的商賈們等候船只時的休閑場所,可見商人在當?shù)氐牡匚弧?/p>

  【同期】泉港文旅講解員 連美娜

  那我們提到土坑的海運發(fā)展,就不得不提到他們村里的一位(劉氏)族人劉端弘。那劉端弘因為海商、海運發(fā)家,非常的有錢、富甲一方、家財萬貫,所以他們村里人又稱他為“劉百萬”。根據(jù)遺產(chǎn)專家的評價,土坑港市遺址的存在,填補了中國申報海絲文化遺產(chǎn)的缺環(huán)。劉氏家族數(shù)百年來傳承的家族式海洋貿(mào)易傳統(tǒng),也在我們國內(nèi)獨樹一格。

  【解說】從“施布口街”走到“祠堂口街”,一路能感受到當年劉氏先祖的良苦用心:六百多年前規(guī)劃建設的村級排水系統(tǒng),時至今日還很高效實用。而這些滄桑的古建筑、古樹,數(shù)百年來依然默默守護著這里的的“海絲”遺存。

  【同期】土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陳振珠

  未來我們想依托我們古民居、修繕比較完整的,依托我們古民居一大整塊來做強做大我們旅游產(chǎn)業(yè)這一方面。那鼓勵我們整個村的村民來,怎樣來保護我們祖宗留下來的這個房子,然后把旅游這一塊,來搞得比較完整一點。把祖宗留下來的這個寶貝跟歷史文化,我們推廣、宣傳出去。

  柯寧 福建泉州報道

 

熱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