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福建新聞正文

福建女子羽毛球隊:青春面孔下的前行決心

  再次談起福建女隊在陜西全運會上拿到的一金一銅,省羽毛球女隊主教練陳宏說,有一種“在水底憋了很久,終于出來透口氣”的感覺。

  福建女子羽毛球太需要這口氣了!

  1987年第六屆全國運動會,福建女隊拿到團體和混雙兩塊金牌。沒有人會想到,當她們再次站上全運會的領獎臺,卻要等待34年之久。

  陳宏說:“翻翻女隊之前的成績,對我們來講也是一個莫大的壓力。要走出壓力,就要有一個非常堅強的心態(tài)去面對這種困境,想辦法一步一步去扭轉局面。”

  2021年,陜西,年輕的福建女隊帶著突破的決心來到這里,用混雙金牌和團體銅牌擊碎了34年的“獎牌荒”,也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未來。

黃東萍目前無愧于福建女子羽毛球的領軍人物。新華社
黃東萍目前無愧于福建女子羽毛球的領軍人物。新華社

  對她們來說,這只是開始,遠沒有結束。陳宏說,目標一定是冠軍,而“態(tài)度決定一切”,“用自己的態(tài)度去改變,用自己的態(tài)度去突破,用自己的態(tài)度去創(chuàng)造歷史”。

  信心之下的改變

  對于在陜西全運會實現(xiàn)突破,陳宏有足夠的底氣。

  雖然,這是一支年輕的隊伍,除了黃東萍和韓悅,其余隊員都是“00后”。不要小看這支青年軍,在近三年的全國錦標賽上,她們收獲了一個團體冠軍和兩個第三,從人見人欺的魚腩變成不折不扣的強隊。此外,黃東萍在東京奧運會上勇奪混雙金牌,也給球隊注入了莫大的自信。

  陳宏說:“經歷了這么久,就想打個翻身仗。從整體實力來講,賽前,我們的目標就是奪牌!

  心氣,把福建女隊一路送進了9月11日的團體銅牌爭奪戰(zhàn),并最終以3∶2力克奧運冠亞軍陳雨菲、黃雅瓊領銜的浙江隊,收獲了第三名。在陳宏看來,這不僅是一枚實至名歸的銅牌,更是一枚堪比金牌的銅牌,“至少我們擺脫了甘于落后的低級心態(tài),或者說擺脫了獎牌荒的桎梏”。

  在9月17日的混雙決賽中,26歲的黃東萍和搭檔王懿律在局局落后的情況下實現(xiàn)逆轉,以2∶1擊敗強檔鄭思維/黃雅瓊,實現(xiàn)了奧運會和全運會的“雙殺”。在陳宏看來,作為福建女隊的領軍人物,黃東萍逐漸走向成熟,“包括場上起到穩(wěn)定軍心的作用,包括她創(chuàng)造出來的成就,都是年輕隊員學習的榜樣和努力的方向”。

  回憶2014年回省隊執(zhí)教以來的經歷,陳宏說:“剛開始碰到的都是強手,一路走來,逐漸把自己變成了強者。”這一金一銅,足以覆蓋八年來的坎坷和艱辛。

  突破之下的差距

  恰恰因為年輕,時間和空間都是可以暢想的。

  從這個角度看,一金一銅更是一個起點,而不是天花板。陳宏說:“一支年輕的隊伍首先要樹立信心,然后還要朝著更高的目標前行!

  在漫長的全運會賽程中,有兩場球給陳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場是和浙江爭奪小組第一,另外一場是半決賽和湖北的較量。

  這兩場球,福建女隊都輸了。

  “面對壓力時,隊伍對心態(tài)和技術水平的把握能力還是不足的。同時,在對陣強手時,我們自身的底子以及沖擊的欲望還比較欠缺!标惡暾f,想贏的時候,心態(tài)和思想的轉化,依然是年輕人們最重要的課題。

  毫無疑問,要想走得更遠,就得從自身問題中找尋繼續(xù)前行的方向,讓贏取勝利的密碼從輸球的泥潭中浮上來。陳宏說:“只有記住失敗的教訓,才能讓所有的隊員在一個坑里面不要跌倒兩次,才能讓大家更好地進步!

  對于差距和錯誤,陳宏有自己的容忍度,畢竟青春本來就不是件完美的事。他說,最關鍵的是如何解決問題,要讓錯誤成為提高自己的奠基石,成為未來發(fā)展的一種借鑒,讓自己能夠不再走彎路。

  激動之下的冷靜

  走上全運會的領獎臺,只能說明你曾經來過,不能證明你永遠都會在。

  “比賽完了以后很激動,也很興奮,更重要的是心里也裝著滿滿的成就感。但在經歷后,隊伍還需要向更高目標發(fā)展,所以還需要我們更加冷靜。”陳宏說,要有一個很清醒的腦袋,同時腳步不能停。

  “我回來帶女隊時的指導方針是突破一個點,再帶動全面。目前,黃東萍已經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希望所有年輕隊員能夠跟上,不管是女單還是女雙,都要全面進步。還要注重梯隊建設,這對一個球隊來講至關重要!标惡暾f,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確立福建女隊是一支長盛不衰的隊伍。

  如今,從弱旅變成強隊,從暗處走到明處,對于福建女隊來說,壓力隨之而來。

  陳宏認為,給自己更多的目標、更多的壓力,才能夠持續(xù)前進的步伐,“我們現(xiàn)在取得這些成績,相較過去是一個實質性的飛躍。但球隊還有很多的空間,我們要在這個不斷突破的過程中,促進球隊不斷去完善”。

  對于這支年輕的隊伍,陳宏相信,現(xiàn)在還不是最好的她們,還需要時間的淬煉、大賽的洗禮,“四年后吧,最好的她們在四年后”。(記者 肖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