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福建新聞正文

3天成為主流主播?福州鼓樓法院提醒:小心電商培訓套路

  中新網(wǎng)福建新聞4月9日電(陳可)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直播帶貨模式迅速崛起,讓許多擁有電商夢又想賺大錢的人看到了“財富密碼”。同時,也讓不少培訓機構看到“商機”。近日,福州市鼓樓法院調解一起教育培訓合同糾紛。

  “入局短視頻電商平臺、手把手細節(jié)教學”“批量復制開店、店群利潤增量”“快速上手、實操變現(xiàn)”,看到這些廣告,年僅二十幾歲的謝某十分心動,于是,他毫不猶豫地報名了某公司開發(fā)的《商品卡訓練課程》,可根據(jù)要求開通店鋪后,卻無人幫忙引流。幾番詢問,“老師們”均以“平臺打壓”“玩法更新”“流量下降”等說辭予以搪塞,最后“消失”了。憤怒之下,謝某將某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解除合同并退還全部培訓費用。

  訴訟過程中,某公司認為謝某可以繼續(xù)享受訓練課程,但謝某表示公司提供的課程質量與收取的高昂費用并不匹配,不想繼續(xù)上課,強烈要求退款。最終,在法官主持調解下,某公司退還了部分費用。

  “有信息差就有商機”。商品卡可在貨架場景下展現(xiàn)商品信息的卡片,無需開播、發(fā)短視頻,即可獲得商城和搜索推薦展示。用戶通過點擊商品卡進入商品詳情頁,直接成交或加入購物車后成交的訂單,計算為商品卡訂單,即可享受免傭政策。

  近年來,“無貨源電商”“跨境電商”“商品卡玩法”等新馬甲的花式電商培訓熱度不減,殊不知,部分新式培訓只是“老師們”用來割韭菜的“套路”。那么,消費者在選購培訓課程時如何精準“避坑”?消費者在購買培訓課程時,可通過“國家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tǒng)”查詢機構的工商登記信息,或向市場監(jiān)督管理機關了解機構培訓資質,在充分了解培訓機構資質情況、商業(yè)信譽、經(jīng)營情況和行業(yè)口碑后,理性報名。簽訂線上合同時,應仔細閱讀雙方簽訂的服務合同,尤其是對違約條款更要進行細致審核,對霸王條款堅決說“不”,并通過正規(guī)電子合同簽署平臺進行簽訂。在支付培訓費用時,應通過正規(guī)渠道向培訓機構轉賬繳費,并注意留存相關付款憑證和聊天記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