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正文

福建三明:逾千名兩岸同胞共度“金九艾粿節(jié)”

  中新網三明3月29日電 (黃艷 陳詩宇)洗艾草、剝竹筍、切菌菇、打艾粿......28日,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qū)荊西街道熱鬧非凡,逾千名兩岸同胞齊聚于此,一起制作、品嘗兩岸特色美食——艾粿,共度“金九艾粿節(jié)”。

圖為兩岸同胞在一起捶打艾草。三元區(qū)融媒體中心供圖
圖為兩岸同胞在一起捶打艾草。三元區(qū)融媒體中心供圖
圖為兩岸同胞圍坐在一起,共同品嘗艾粿。三元區(qū)融媒體中心供圖
圖為兩岸同胞圍坐在一起,共同品嘗艾粿。三元區(qū)融媒體中心供圖

  艾粿又稱清明粿,制作工藝較為繁雜。將新鮮的艾草擇去老根老莖,留下幼嫩部位,經過加堿粉、焯水、過冷水、瀝干、炒熟等多道工序后,再將艾草打成泥摻入米漿,反復錘、蒸米團,做成粿皮,包上筍絲、香菇、肉、蔥等餡料,上籠蒸熟,口感軟糯、Q彈有嚼勁的艾粿方制作而成。

  粿是福建客家族群的傳統(tǒng)米制糕點。相傳在宋代,人們發(fā)現用艾草和大禾米,經過“三蒸兩百捶”工藝后制作的艾粿不僅滋味鮮美,更能祛病驅邪。此后,每到清明前農歷二月十九,三元本地家家戶戶都會采收新鮮的艾葉,打艾粿與鄰里分享。近千年相沿成俗,演變成如今的“金九艾粿節(jié)”。

  臺灣與福建一衣帶水,血脈相連!白鳛閾碛泄餐兜赖奶厣朗,艾粿承載了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記憶。”參加活動的臺灣同胞們向記者介紹,臺灣也有甜粿、發(fā)粿、包仔粿、草籽粿,和艾粿制作工藝類似。

  “‘艾粿’音同‘愛國’,這次艾粿節(jié)不僅讓我體驗了大陸的民俗文化,還感受到‘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溫暖。”在三明學院任教5年的臺籍教師謝明輝受邀參加本次活動,在品嘗艾粿后稱贊道。

  在本次艾粿節(jié)活動現場,兩岸同胞分工合作共同制作艾粿。荊西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黃將表示,“希望通過兩岸民俗文化交流,讓臺胞感受艾粿的美味與非遺文化的魅力,見證閩臺情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