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正文

《海上絲綢之路文獻集成·歷代史籍編》新書福州首發(fā)

  中新網福州11月26日電 (葉秋云)26日,《海上絲綢之路文獻集成·歷代史籍編》新書首發(fā)式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

  據悉,《海上絲綢之路文獻集成》由海峽出版發(fā)行集團所屬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為系統(tǒng)搜集、發(fā)掘、整理海內外有關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的大型文獻叢書。全書分為歷代史籍編、近現(xiàn)代文獻編、歷史檔案編、民間譜牒編、民間文書編、西洋文獻編等8個分編,整體出版規(guī)模計劃為800冊。

26日,與會領導與專家、學者為八家海內外科研典藏機構贈送新書。林晨歌 攝
26日,與會領導與專家、學者為八家海內外科研典藏機構贈送新書。林晨歌 攝
26日,與會領導與專家、學者為《海上絲綢之路文獻集成·歷代史籍編》揭幕。林晨歌 攝
26日,與會領導與專家、學者為《海上絲綢之路文獻集成·歷代史籍編》揭幕。林晨歌 攝
26日,《海上絲綢之路文獻集成·歷代史籍編》新書首發(fā)式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林晨歌 攝
26日,《海上絲綢之路文獻集成·歷代史籍編》新書首發(fā)式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林晨歌 攝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文獻集成》的首批成果,《海上絲綢之路文獻集成·歷代史籍編》一百四十冊于當天正式亮相,收錄了記載古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三百余種史部著述。

  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彥指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離不開文獻的支撐,更離不開基礎性的史料整理。編纂和整理古籍,是對歷史傳統(tǒng)的延續(xù),是推動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重要手段。

  “《海上絲綢之路文獻集成》是匯官方文獻與民間文書、傳統(tǒng)史籍與地方檔案、中文記載與域外資料于一體的具有集大成意義的資料匯編!敝猩酱髮W黨委書記、歷史學系教授、《海上絲綢之路文獻集成》總主編陳春聲如是介紹道。

  陳春聲認為,《海上絲綢之路文獻集成》的出版有助于推動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學術探索的深入和研究領域的拓展,尤其對于正在步入這一學術領域的年輕學者將大有裨益。

  新書首發(fā)式上,與會領導與專家、學者為《海上絲綢之路文獻集成·歷代史籍編》揭幕并對外展示,同時向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國家圖書館、廈門大學圖書館、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圖書館等八家科研典藏機構贈送新書。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教授黃賢強表示,這套書放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圖書館里,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就讀中文系、歷史系的學生和在校工作的學者都很有幫助。此外,對于當地開展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也很有裨益。

  當天,海內外專家、學者齊聚福州,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也同期舉行,共同研討《海上絲綢之路文獻集成》文獻的學術價值。

  馬來西亞道理書院院長王琛發(fā)認為,《海上絲綢之路文獻集成》這部著作全部成稿后,將有助于海內外專家和學者更全面地認識古代整個海上文明的交流互鑒,以及中華民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同時,它又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根據,也是一個民族話語權的重建。

  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卞鳳奎坦言,在臺灣,專家和學者喜歡做個人的研究;在大陸,專家和學者則會集成大家的力量,這是很大的不同。

  卞鳳奎說,專家和學者在做學術研究時,都喜歡去查找一些歷史資料,而這些歷史資料會引發(fā)他們的思索的,或是構成新的議題,相信這部著作將會在臺灣學術界引起廣泛的關注。

  日本著名歷史學家松浦章在發(fā)來的祝詞中肯定了《海上絲綢之路文獻集成》“從被忽略、被遺漏,以及未曾關注的明清文獻中提出新研究課題”的學術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