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陳岱孫(1900—1997年)原名陳總,出生于福建省閩縣南臺島螺洲鎮(zhèn)店前村(今屬福州市倉山區(qū)),祖父陳寶璐是清末宣統(tǒng)帝師陳寶琛的二弟。
在南臺島靠烏龍江一側,有一片沖積洲地,因地形獨特,狀似青螺,被稱為“螺洲”。
螺洲素有“人儒之鄉(xiāng)”的美譽,明清以來,螺洲林、吳、陳三大家族科舉人才輩出,精英涌現(xiàn)。其中以陳氏家族尤為顯赫,從中走出了21位進士、108名舉人,更有“父子四進士、兄弟六科甲”的佳話。
位于螺洲鎮(zhèn)店前村陳寶琛故居中的還讀樓,如今被專門開辟為陳岱孫紀念館。
紀念館展出了大量陳岱孫的照片、手札及相關歷史珍稀文獻,全面介紹了陳岱孫刻苦求學、辛勤執(zhí)教的一生,展現(xiàn)了一代愛國學者濟時救國的偉岸情懷。
學貫中外,無問西東
陳岱孫出生在清末民初之交,處于時代交會、社會變革的時期。祖父陳寶璐是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進士,對子孫的管教極為嚴格,在教育方面十分重視。由于這種傳統(tǒng)的家族背景,幼年陳岱孫所接受的自然是私塾教育。
陳岱孫在《私塾內外——童年學習生活片段》中寫道,在他九年半的私塾生涯中經歷了三位沒有“功名”的私塾老師,教他背誦經典、學做文章。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石卓齋老師,石老師曾贈給陳岱孫一把團扇,并在扇面題《龍門》詩:
本是龍門翊李膺,虬枝得所氣休矜。
人間飲啄原前定,不露聰明即壽徵。
以此教誡少年陳岱孫不要驕傲自滿。
傳統(tǒng)的私塾教育是否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如今頗有爭議,卻給彼時的陳岱孫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他由此打下了良好的中文基礎,會做“義”“論”“策”三種文體。
1915—1916年秋季,陳岱孫插班考入福州鶴齡英華學校三年級。鶴齡英華學校位于倉山樂群路,是1881年福建同安人張鶴齡捐資創(chuàng)建,最初采取八年制學制,1916年改制為“二·四”六年制中學。
陳岱孫入學時恰逢改制,之后報名入學“專讀生”,因為“專讀生”可免修全部中文課程以縮短上學年限,但是要考經義、史論和時事對策,毫無疑問,陳岱孫憑著早年扎實的基礎順利通過了考試,僅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就讀完了中學后四年的課程,1918年2月他從英華學校順利畢業(yè)。
1918年6月,陳岱孫參加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在上海的插班生考試,考入高等科三年級。其間在上海黃浦灘公園門口看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感受到巨大的屈辱,認為是由于國家的積貧積弱才產生了這種情況,于是萌生了富國強民的思想。
1920年6月從清華學校畢業(yè)以后,作為公費生到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攻讀經濟學。
1922年6月本科畢業(yè),由于成績優(yōu)異而獲得美國大學生最高榮譽——金鑰匙獎。接著他申請了哈佛大學的研究生,1924年6月獲碩士學位,同年師從卜洛克教授讀博,并于1926年3月獲得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題為《馬薩諸塞州地方政府開支和人口密度的關系》,這篇論文的中譯本直到1989年才收入《陳岱孫文集》上卷。
博士畢業(yè)之后,陳岱孫到英法等歐洲國家游學了九個月,從法國馬賽坐船經上;氐搅烁V,接著就考慮就業(yè)的問題。面對經商、從政與教書的選項,陳岱孫毫不猶豫選擇接受了清華大學的聘書,從此當了一輩子的老師。
他有一句名言:
我這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教書。
從1927年9月到1937年7月,陳岱孫在清華度過了一段充實的教學生涯,從一個剛獲得博士文憑的青年學生迅速成長為一名骨干教師,并挑起了大梁。
一生執(zhí)教,一心為學
顧毓琇在《經濟泰斗 典范永存》文中提到,20世紀30年代,清華大學南遷之前,有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工學院四個學院,文學院院長由馮友蘭擔任,而理、法、工學院的院長分別由葉企孫、陳岱孫、顧毓琇擔任。
葉企孫畢業(yè)于哈佛大學物理系、陳岱孫畢業(yè)于哈佛大學經濟系、顧毓琇畢業(yè)于麻省理工學院電機系。他們都先后公費赴美留學,獲博士學位之后回到清華,年齡亦相差無幾,被時人稱作“三劍客”。顧毓琇是這樣評價陳岱孫的:
岱孫一生致力經濟教學,培養(yǎng)英才。教化所及,桃李春風。乃國之大師,國之人瑞也。
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以后,清華大學先是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共同遷往湖南組成長沙臨時大學,接著再遷到云南昆明改名西南聯(lián)合大學。
若從1937年8月開始南遷算起至1946年7月,西南聯(lián)合大學存在了將近九年的時間。這九年的時間可以說是在艱難困苦中度過,戰(zhàn)爭的硝煙伴隨著瑯瑯讀書聲,西南聯(lián)合大學幾乎是在絕境之下培養(yǎng)了大量優(yōu)秀的人才,蜚聲海內外。
陳岱孫在西南聯(lián)大期間也是卓爾不群的。任繼愈在《我欽佩的陳岱孫先生》一文中稱贊他“講課條理清晰,時間掌握準確,為全校第一”。
文中提到在西南聯(lián)大時期給學生上課,陳岱孫總是在上課一兩分鐘之前站在黑板前面,鈴響準時開始上課,講完結束語的最后一句話,剛好下課鈴響。他出口成章,學生只要仔細聽講做好筆記,就是現(xiàn)成的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
西南聯(lián)大時期的學生陳羽綸《萬世師表 遺風永存——瑣憶岱孫師》一文回憶,那時凡有陳岱孫的課,前面幾排往往坐滿女同學,因為陳岱孫不但學識淵博,而且風度翩翩、儀表非凡,穿著很有品位,還叼著一個與福爾摩斯同款的咖啡色煙斗,他的課深受學生的喜愛。
1943年9月26日,同事朱自清題寫了《贈岱孫》一詩:
濁世翩翩迥不群,勝流累葉舊知聞。
書林貫串東西國,武庫供張前后軍。
冷眼洞穿腸九轉,片言深入木三分。
聞君最愛長橋戲,笑謔無遮始見君。
該詩對那時陳岱孫的形象作了生動的刻畫。
新中國成立以后,陳岱孫曾短期任職于尚處于創(chuàng)辦階段的中央財經學院。籌辦這所學校的目的是為國家培養(yǎng)急需的干部。
1953年8月,陳岱孫調任北京大學經濟系教授。上世紀50年代上半期至80年代中期,陳岱孫擔任北京大學經濟學系主任。
作為助手之一的胡代光在《緬懷一代宗師陳岱孫教授》文中舉了一個例子,說明陳岱孫教授誨人不倦的認真態(tài)度,他為一個博士生寫的博士論文初稿審閱意見,竟達到近兩萬字,足見其對學生的關心與愛護。
著述精要,德潤人心
身為一代宗師,陳岱孫留下的著述雖然不多,卻十分經典。
1981年陳岱孫專著《從古典經濟學派到馬克思——若干主要學說發(fā)展論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發(fā)行,1996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再版,2017年商務印書館又出了紀念版。該書包含了價值學說、剩余價值學說、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學說、經濟危機學說共四章,是陳岱孫在給北大經濟系學生所開設講座的基礎上編撰而成的。
作為一部經典的經濟學教材,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原院長晏智杰評價該書:
一部科學性和革命性相結合的專著。
陳岱孫的大部分著述,收錄于198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陳岱孫文集》上、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