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正文

陳培永: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與大眾化關系的再思考

  陳培永 作者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摘要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代化,一個是“化馬克思主義”與“化中國”的統(tǒng)一,一個是“化馬克思主義”與“化時代”的統(tǒng)一,根本上的共同點在于都包含著“化馬克思主義”的內容,都強調堅持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相統(tǒng)一的科學方法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一表述,體現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秉持全球眼光、國際視野,引領了人類社會發(fā)展,是具有時代意義、世界意義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可以理解為“化馬克思主義”與“化大眾”的統(tǒng)一,主要強調的是把抽象理論形象化、通俗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一系列成果,若無法實現大眾化,力量就很難發(fā)揮出來,就很難轉化為實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各自有何深刻內涵,如何看待三者間的關系,是學術界長期關注、探討的基本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突出使用“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等表述,為我們思考這一基本問題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據和基本遵循。我們有必要從學理上再思考、再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兩個范疇有何異同,新時代緣何要突出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以及如何把握其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系等問題。

  /一、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到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馬克思主義自傳入中國之日起,實際上就開啟了中國化時代化的歷程,但作為重大命題的提出,卻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甚至可以說經歷了一個曲折發(fā)展的過程。作為創(chuàng)立于19世紀歐洲的學說,馬克思主義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傳入中國,在十月革命后廣泛傳播。早期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深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發(fā)揮作用,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這其實就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路的開啟與探索,只不過尚未以重大命題的形式明確提出而已;拘纬晒沧R的是,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最早提出這一命題,指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榜R克思主義中國化”自此在全黨開始得到運用。

  新中國成立初期,出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表述使用中斷的現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1948年蘇聯(lián)共產黨聯(lián)合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通過了《關于南斯拉夫共產黨情況的決議》,批評南斯拉夫共產黨犯了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反蘇和親資本主義的錯誤傾向。考慮新中國建立以后面臨著爭取蘇聯(lián)支持和幫助的形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提法容易被誤解為所謂的民族主義傾向,1952年毛澤東在審定《毛澤東選集》第2卷時,將《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一文中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改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這一表述調整雖然只是用語有所更改,但從此以后大致30年,很少有著作、文件、報刊使用這樣的提法。

  據有人回憶,在1961年黨的八屆九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過“馬列主義中國化”的用語表達,他強調馬列主義中國化“無非是把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這是一個樹干和枝葉的關系……每一種樹都是不一樣的,楊柳和松柏就不一樣”!睹珴蓶|年譜》也有如下記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跟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的統(tǒng)一。各國有些枝葉的不同,必須有些枝葉的不同,根本是一樣的。”故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上就是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至少這兩個提法所表達的含義具有一致性。

  鄧小平很少直接提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但他的報告和講話一直都貫穿著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根本原則。1982年在黨的十二大上,他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命題。之后,他又指出:“只有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

  進入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以及廣大理論工作者的文章之中,逐漸成為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的一項主要任務。2001年,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2003年,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努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點的科學指導思想!2006年,他在學習《江澤民文選》報告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2007年,黨的十七大明確要求:“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

  “馬克思主義時代化”這一理論命題的提出及其確立,可以說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接續(xù)推進的展開歷程息息相關。歷史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自啟程之日起,時代化就蘊含其中,貫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整個發(fā)展過程始終。1992年,黨的十四大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1997年,黨的十五大強調:“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2008年,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談道:“馬克思主義只有同本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緊密結合,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才能更好發(fā)揮指導實踐的作用。”同實踐相結合、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各種表述,已詮釋出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具體內容。

  首次在黨的文件中提出“馬克思主義時代化”這一命題,是在2009年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上,會議使用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論述,這也是最早以相并列的方式來闡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自此之后,這一表述被廣泛使用,黨的十八大強調,“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黨的十九大指出,“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黨的二十大正式提出,“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

  從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到側重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一演變歷程展現了馬克思主義是如何在中國實現落地生根、成長發(fā)展和開花結果的?梢钥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立足于中國實際和時代發(fā)展而提出來的,本身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認識的深化,對如何以馬克思主義來指導實踐、引領時代認識的深化。

  /二、新時代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深意

  回顧重大命題的提出過程,有助于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各自的深刻內涵,明晰這兩個范疇間的內在聯(lián)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可以理解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結合,用變化的實踐經驗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理論,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回應中國現實、解決發(fā)展問題。歸根結底來看,它不僅是在中國豐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同時也是解決中國問題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過程,可以說是“化馬克思主義”與“化中國”的統(tǒng)一。鑒于馬克思主義作為世界性的學說、作為外來的文化、作為具有抽象性的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可以說體現了世界性學說的本土化、外來文化與民族文化的交融、抽象性向具體性的轉化、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

  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可以理解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結合、與時代特征結合,以新的實踐探索和時代特征完善和創(chuàng)造理論,用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回應時代需要、引領時代發(fā)展。就其本質而言,它既是在時代變化更替中實現理論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造的過程,也是以發(fā)展著的理論來破解世界之問、引領時代走向的過程,可以說是“化馬克思主義”與“化時代”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可以指在某個國家的時代化,也可以指放眼人類社會的時代化。其中的“時代”,往往不是具體指某個時代,與之相對應的是停滯化、固定化。

  概而言之,前者是“化馬克思主義”與“化中國”的統(tǒng)一,后者是“化馬克思主義”與“化時代”的統(tǒng)一,兩者既有共同點,也存在差異性。兩者根本上的共同點在于,都包含著“化馬克思主義”,都對教條、僵化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持批判態(tài)度,都強調堅持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相統(tǒng)一的科學方法論。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之日起,就是要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就是要回應時代、引領時代的,一旦脫離具體實際、脫離各國的歷史與文化,無視世界形勢、無視時代發(fā)展變化,就無法發(fā)揮改變世界、引領時代的作用。如果始終固守經典作家的只言片語,罔顧生動鮮活的具體實際,無視瞬息萬變的世界發(fā)展,看似是對原理論斷的深信不疑,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篤定堅守,實則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公然歪曲,會與馬克思主義漸行漸遠。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和理論創(chuàng)造,說到底就是不斷探索與各國國情、與時代發(fā)展相結合的過程,不管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兩者都是追求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把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視為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還應該看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之所以是不可分割的,根本上體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強調的“中國具體實際”,包含中國的基本國情,包含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包含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也包含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現實中不可能也不應當脫離中國所在的世界、中國所處的時代。具體而言,中國具體實際是變化中的實際、是世界中的實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同時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過程,如果把中國具體實際看作是停滯的、永恒的對象,把中國具體實際理解為脫離世情、脫離時代的對象,那這本身就是教條化的,就是有悖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神實質的。

  在此基礎上,仍需繼續(xù)追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然包含了“時代化”之意,為何還要在“中國化”后面補充加上“時代化”呢?仔細琢磨就會發(fā)現,這正如我們講中國具體實際已然涵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而仍有必要在“一個結合”基礎上提出“兩個結合”,是為了突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樣,這樣做是在強調馬克思主義時代化這一命題具有的重要性。

  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涵蓋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意思,兩者還是存在差異的,甚至還會出現對立沖突的一面。這兩者的根本差異性主要體現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強調的是空間的維度,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強調的則是時間的維度。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中的“時代化”,如果就是指在中國的時代化,就可以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時代化視為同一過程,兩者并不沖突;但如果是指人類社會、世界歷史的時代化,那兩者就可能會出現不一致,甚至出現沖突。

  歸根結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質上屬于本土化、民族化,實踐中推進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民族化,要求與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如果這個國家或民族沒有走在人類社會的最前沿,是整體上落后于世界的國家和民族,那馬克思主義本土化本身反而是要“逆”時代化的,是要反對時代化的。就此而言,符合某個國家國情、解決某個國家問題的馬克思主義,并非自始至終都是代表時代最前沿、走在時代最前端的馬克思主義。因而,在落后的國家、民族強調馬克思主義時代化,讓本國的馬克思主義與走在世界各國前列的國家一致、與時代最前沿的狀況一致,可能就會導致這個國家、民族的問題無法得到徹底解決。

  長期以來,盡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都是以馬克思主義本土化、民族化成功典范的形象展現在世界舞臺之上,為各國推進馬克思主義本土化提供了可參考的中國樣本,但在近代以來的歷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不是始終要求時代化。要知道,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內憂外患的中國面臨深重危機,所處的世界方位和國際地位并不是位于時代發(fā)展前端,盡管當時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一直關注時代趨勢,關注世界變局,但受限于當時經濟文化落后的國情,這個時候的中國距離時代發(fā)展潮頭、人類社會前端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那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要求是有距離的。可以設想,如果當時一味追求城市無產階級革命的潮流,而不是走農村包圍城市、依靠工農聯(lián)盟進行民主革命,那中國革命是很難成功的。

  隨著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中國開始逐漸融入世界,并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大國參與國際事務,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引領世界歷史的發(fā)展與人類文明的進步。事實已經證明,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都在中國實現了長足的發(fā)展,“使馬克思主義以嶄新形象展現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tài)、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fā)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據此看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已經取得并還將不斷取得成功。這種狀況越來越顯示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符合中國實際,而且順應時代潮流和歷史趨勢,也是在引領時代潮流和歷史趨勢。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要求正在越來越契合于時代化的要求,兩者漸漸趨于一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本身同時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

  顯而易見的是,新時代突出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新表述,而是符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獨特而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的,是與21世紀的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密不可分的。長期以來,受限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我們更多強調了作為整個世界與人類社會學說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一面,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對于中國的深刻改變,而鮮少提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本身所具有的“世界”的一面,更少談論其“改變世界”的一面,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之于世界的意義,探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如何改變世界引領世界、如何創(chuàng)造時代引領時代。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一表達,不僅體現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一直秉持全球眼光、國際視野,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世界格局變化,而且也引領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發(fā)揮了馬克思主義洞察時代、引領時代的理論價值,為回答時代之問、世界之問提供了中國方案。

  在“中國化”之后補充強調“時代化”,很顯然這是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具有時代意義、世界意義的馬克思主義的肯定。使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樣的表述,根本上就是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改變了中國、具有中國的意義,而且正在改變世界、具有世界的意義,不僅具有當時的意義,也具有時代的意義。尤其是在今天,洞察時代大勢、把握歷史主動、引領時代前行已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題中必有之義,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越來越成為人們改變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作為世界馬克思主義尤為重要的構成部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僅展現出對于中華民族的重大意義,而且展現出對于世界社會主義歷史進程、對于人類社會前途命運的深遠影響。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本質上不是囿于象牙塔內的學問,而是面向大眾、服務大眾的科學原理,實現理論大眾化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任務,可以說是始終都內蘊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中并一以貫之的。事實上,在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同時,毛澤東就強調“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這就鮮明地反映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思想。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經強調過這方面的要求。2007年黨的十七大以“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表述,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命題。隨著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并列一起,之后一段時間,黨的政治報告和重要文獻要么單獨使用中國化的用語,要么同時使用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表述。黨的十九大強調的是,“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但在此后,往往使用的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很少再將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并列相提,黨的二十大報告則使用的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表述。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為何不再被一起同時強調?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難理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可以理解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社會大眾結合,用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闡釋厚重的思想,以馬克思主義凝聚人民群眾力量、解決人民群眾問題的過程。究其根本,可以將其看成“化馬克思主義”與“化大眾”的統(tǒng)一,它強調的是作為黨和國家指導思想、作為深刻而厚重的理論的馬克思主義被社會大眾所接受和認同,而不是只作為少數知識分子或學者學術研究的對象,只作為少數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用以治國理政的思想。這一過程是把抽象理論形象化、通俗化,用生動樸實的大眾話語來言說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的話語范式和話語表達以被社會大眾所接受和踐行。應當講,這里使用的“大眾”,是社會上的大多數人,主要是相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學者而言的。

  從“化馬克思主義”的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確實存在共同之處。就其必然性而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強調要與具體實際結合、與時代特征結合,在這里,無論具體實際還是時代特征都是有大眾在其中的,不可能沒有人在其中,因此一定包含著要與社會大眾相結合。具體來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運用中國人民群眾聽得懂的語言、易理解的方式解讀馬克思主義,本身就包含著大眾化的意思;馬克思主義時代化,要求采用適應時代變化的語言表達深入淺出地闡釋馬克思主義,反映的就是大眾化的要求。

  不同之處在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化馬克思主義”的方向上,可以說既相對獨立各有側重,又相輔相成、有機統(tǒng)一。前者強調的是從內容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要求理論的厚重性、深刻性;后者強調的是從表達形式上轉化,要求理論的通俗化、生動化。一個將重點放在理論的內容發(fā)展上,一個將重點放在理論的宣介闡釋上。這就意味著,在原則遵循、實踐要求、目標指向、價值意蘊等具體方面,兩者是存在明顯差異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要將包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理論成果在內的馬克思主義,采用多樣化、現代化和智慧化的呈現和表達來更好地為大眾所接受、運用。

  據此而言,確實不一定非要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置于一起同時講、同時強調。當然,我們也不能想當然地認為,隨著人民群眾文化素養(yǎng)和理論水平的提升,社會大眾就完全有能力、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學懂弄通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再重要或者無需強調,更不是說這一任務已然完成。實事求是來看,馬克思主義有眾多經典著作,有深刻洞見的思想理論觀點,內容博大精深,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在實踐中還會不斷得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我們不可以漠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項工程依然還有大量艱苦的工作要做。當今時代依然需要繼續(xù)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讓馬克思主義被更多人接受,讓人民群眾聽得懂、聽得進。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這實際上是對一如既往地推進好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作出新的明確要求。

  正是由于存在不同的追求,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并不是完全適應的,甚至個別時候還是會出現沖突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要實現由具體到抽象,也就是由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知識分子或學者凝練出創(chuàng)新的理論成果,這一成果不是所有大眾都能很容易理解,都能把握其深意的。相反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則要實現由抽象到具體,也就是實現由少數人精通變?yōu)槿嗣翊蟊娺\用,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充分發(fā)揮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需要警惕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可能會出現庸俗化、娛樂化等錯誤傾向,還有可能出現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成果錯誤解讀等問題。就其本身而言,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還是思想的厚重,是其理論的預見性,若不以此為前提,就會導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被曲解或誤讀,這非但不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本意所在,也是我們應當避免的。

  即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可能存有沖突,我們也不可以忽略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獨特地位和重大價值,反倒是應充分地認識到大眾化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質和精神實質的,是不可或缺的。無論如何,我們都不可以低估或者忽視大眾化的價值作用,要知道,倘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一系列成果,無法實現大眾化,沒有被人民群眾所掌握,它的力量就很難發(fā)揮出來,就不會轉化為實踐。馬克思主義離開大眾的理解和認同,是不可能改變世界、引領時代的,唯有被社會大眾廣泛認同并積極運用,才能產生改造社會的巨大力量。我們要始終將大眾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值得追求且應該追求的方向,甚至視為判斷和衡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否成功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