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元宵節(jié),是泉州一年之中最熱鬧的節(jié)日。
每到元宵節(jié),泉州的大街小巷就會陸陸續(xù)續(xù)布置上各式的花燈。夜幕降臨,花燈亮起,萬人出門賞花燈,成為當?shù)厝霜氂械睦寺蛢x式。入列“世界遺產城市”后名聲日隆,來泉州過元宵的旅人越來越多,璀璨花燈裝扮下的燈火泉州,成為更多世人心中溫柔可親、有著濃濃煙火氣的文旅符號。
源遠流長的歷史
中國民間自古有正月十五開燈祈福、祭拜神明的傳統(tǒng),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小正月、元夕或燈節(jié),而花燈古稱“燈彩”,是一種融合彩扎、裱糊、編結、刺繡、雕刻、剪紙和繪畫等多種傳統(tǒng)技藝于一體的造型藝術。
傳統(tǒng)的燈彩活動集中出現(xiàn)在正月十五的元宵夜,最初用于宗教祭祀,后來發(fā)展成為每逢盛典、節(jié)慶等喜事也張燈結彩。琳瑯滿目的燈彩,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戰(zhàn)勝邪惡的勇氣。
據(jù)考證,泉州花燈起于唐代,盛于宋元,一直延續(xù)至今。其主要分布區(qū)域為泉州市鯉城區(qū)、豐澤區(qū),延及周邊的晉江市、惠安縣、南安縣和永春縣。據(jù)南安豐州傅姓、黃姓族譜記載:唐僖宗年間,傅實以尚書左仆射銜帶兵入閩,駐于武榮(泉州府前身)。傅實整頓吏治、開墾土地,將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yè)。
唐僖宗賜唐太宗李世民的泥塑像一尊,以表嘉獎。傅實為表忠誠,建桃源宮供奉太宗皇帝塑像。早年間,村民每日必按儀朝拜,到元宵節(jié)時則按照長安結燈儀式,點燈慶升平,以此來答謝皇恩浩蕩。
由此,鬧元宵的民俗便在泉州扎根,催生了泉州的花燈工藝。唐宋泉州花燈都以不同造型的彩扎燈為主。到了明清,有了玻璃制造業(yè),工匠們把玻璃抽成絲,運用于花燈,于是泉州又有了金碧交輝的料絲燈。
泉州在宋朝發(fā)展到頂峰,花燈之盛,冠絕天下,有“春光結勝百花芳,元夕分華盛泉唐”之說。特別是南宋時期,在泉州設南外宗正司,管理3000多名來泉州定居的皇室宗親,他們仿照臨安大放花燈,上元的活動熱鬧壯觀!疤煜律显,燈燭之盛,無逾閩中”,這大概是對泉州花燈最高的贊美。當時甚至連京城杭州點燈,都委托泉州太守、南安知縣雇工精制。
在泉州方言中,“燈”與“丁”讀音相近,因此點亮花燈,也是點亮百姓對人丁興旺、家庭和睦的殷殷期盼。人們在屋前檐下掛燈,成群結隊上街賞燈,小朋友提著花燈走街串巷,一片喜慶祥和。
因為歷史悠久、影響廣泛,而且在全國范圍內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藝術特色,2006年5月,燈彩(泉州花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南方花燈的典型代表
泉州花燈工藝精湛華美,樣式豐富多彩,是南方花燈的典型代表。泉州花燈不僅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工藝美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更以其獨有的刻紙、針刺工藝和料絲鑲裝技藝享譽世界。
按制作工藝分,泉州花燈有彩扎燈、刻紙燈、針刺燈三類。紙扎燈也稱篾骨燈,后來又有人稱之為彩扎燈。制作傳統(tǒng)的彩扎燈時,藝人們先用紙捻將竹篾綁扎成燈的骨架,再把裁好的紙或綢布噴水繃粘在骨架上,然后貼上花邊,描上鳥魚花蟲、人物山水等圖案,掛上絲穗,明艷動人。
刻紙燈的工藝出現(xiàn)較晚,首創(chuàng)者是泉州刻紙大師李堯寶,花燈的所有圖案全由制作者自己設計,再用刻刀在紙板上刻出來?碳垷舨挥霉羌,全以刻好圖案的紙板拼成。后來,李堯寶又在這些鏤空的圖案內鑲上玻璃絲,創(chuàng)作出精美絕倫的刻紙料絲燈。
1978年,藝人蔡炳漢創(chuàng)作了針刺無骨燈。這種燈的制作與刻紙燈相似,也是把燈體分解成若干塊面,這些塊面用較薄的紙板或圖畫紙剪成,再描上圖案,不同的是這些圖案不是用刀刻出來,而是用鋼針順著紋路密密麻麻刺出來的,光源從針孔中透出,顯得晶瑩剔透、璀璨奪目。
在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館中,花燈展區(qū)展示的60多盞花燈,就包括了紙扎燈、刻紙燈、針刺無骨燈等各式火燈,都是泉州花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大師的精品力作,極具觀賞價值。今年元宵節(jié)前夕,由泉州市藝術館(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捐贈的40件花燈作品齊聚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這些花燈出自8位泉州花燈傳承人之手,寓意著“四面八方來賀”之意,為全國的觀眾奉獻了一場視覺盛宴,元宵佳節(jié)增添喜氣、祈福納祥。
生生不息的傳承
泉州花燈是一種民間技藝,由一代代心靈手巧的扎燈匠人守護傳承、推陳出新。在泉州,花燈工藝由家族世代傳承,每個家族都有各自的拿手絕活,各領風騷,且互相滲透,創(chuàng)意元素不斷融入花燈制作中,讓花燈更具看點。
泉州花燈制作界人才輩出,傳統(tǒng)技藝的華彩在一盞盞花燈中流轉著。2007年6月5日,泉州市的李珠琴、蔡炳漢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李珠琴自幼跟隨父親李堯寶學習繪畫、刻紙、制燈等技藝。1957年,李珠琴到工藝美術廠當學徒,學習刻紙以及無骨刻紙料絲花燈設計、制作技藝,經過幾年的刻苦努力,基本掌握了純手工制燈、刻紙工藝。從藝幾十年來,在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中,她不斷創(chuàng)出新作,設計出上百種形象各異的刻紙圖案和造型優(yōu)美的料絲花燈。
李珠琴的花燈技藝是祖?zhèn)骷妓嚭屯鈦砑妓囅嘟Y合的藝術形式,具有多元性、包容性特征。2004年,她收集整理父親遺留的大量花燈草稿和作品實物,編輯出版了《李堯寶刻紙選集》,為宣傳民間工藝美術貢獻了一份力量。代表作品有《繡球》《雙龍戲珠》《玉簪燈》等。如今,她的女兒黃麗鳳也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在泉州,一說是李珠琴和黃麗鳳母女做的料絲燈,人人都知是精品。
蔡炳漢大師已于2012年故去。他最讓人稱道的是挖掘了在泉州失傳多年的“無骨燈”,使這一民間瑰寶重放光彩!盁o骨燈”為泉州獨創(chuàng),直接用硬紙連接而成,與一般燈用竹子骨架做法不同。他還利用空氣對流原理制作了《游魚燈》,其他代表作品有《眾星拱月》《春光一品》《吳宮春曉》等。
現(xiàn)在,泉州花燈的主要傳承人還有陳明華、吳祖贊、許謙慎、陳昌土、陳麗霞等。許謙慎1956年考入泉州工藝美術社,分配至刻紙車間從師李堯寶大師學藝,從事刻紙及料絲花燈制作。在李堯寶的悉心教誨下,他熟練掌握了刻紙、制圖等花燈制作技藝。許謙慎制作的花燈比較傳統(tǒng),而制作無骨料絲花燈更是他的看家本領。在料絲花燈制作方面,從設計、制圖到彩繪,他均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并在新材料的創(chuàng)新、應用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如利用現(xiàn)代光纖材料代替以往玻璃絲作為料絲燈原材料,獲得了良好效果。
泉州花燈省級非遺傳承人曹淑貞笑稱是“半路出家”。她的家族是做彩扎人的,從1978年泉州舉辦花燈展時試著做花燈,沒想到一做就是幾十年。曹淑貞制作的花燈特色十分明顯,上面常配有用絲綢做的人物和用通草做的動物,栩栩如生。
泉州花燈制作大多是家庭作坊,隨著國內外客戶的慕名而來,有的家族開始實施工廠規(guī);谱。而隨著泉州文旅的蓬勃發(fā)展,年輕一代的技藝匠人也開始將傳統(tǒng)花燈與文創(chuàng)元素結合,守正創(chuàng)新,泉州花燈制作技藝代代相傳之下,一些時代感強烈的創(chuàng)意元素,吸引了更多的愛好者。泉州花燈,正從節(jié)慶盛典走向生活日常。(記者 王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