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正文

煙臺山:林覺民革命之路的啟航地

  在閩江之心倉前公園內,一座人物塑像背倚閩江,面朝煙臺山。人像身著中山裝、臉龐瘦削、劍眉星目。它就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塑像。

  這尊塑像于1996年豎立,既是對以林覺民為代表的閩籍辛亥革命烈士的一種緬懷,也是對煙臺山作為辛亥革命福建策源地的一種紀念。

位于楊橋東路的林覺民故居。
位于楊橋東路的林覺民故居。
立于閩江之心倉前公園內的林覺民雕像。
立于閩江之心倉前公園內的林覺民雕像。

  在廣州黃花崗起義中,林覺民以風華正茂的年紀英勇就義,與71位烈士一起埋骨于黃花崗。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11周年紀念日,讓我們重溫閩都驕子林覺民的一生,感受辛亥年,福州男兒擲地有聲的慷慨之舉、壯烈悲歌。

  煙臺山是辛亥革命福建策源地

  林覺民出生于三坊七巷。他成長的年代,恰逢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國萌芽,自由平等的思想在年少的林覺民心中深深扎了根。

  13歲時,林覺民應父命參加童試,他揮筆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退出考場。兩年后,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全閩大學堂,徹底擺脫科舉。當時新學初興,各種新思想、新學說紛至沓來,他閱讀了《蘇報》《警世鐘》等大量進步書刊,開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和推崇自由平等的學說。

  在1842年福州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后,西方各國紛紛在煙臺山設立領事館,客觀上刺激了倉山地區(qū)民主思想的啟蒙和發(fā)展,為煙臺山成為辛亥革命福建策源地創(chuàng)造了條件。

  辛亥革命前,煙臺山一帶革命團體層出不窮。林覺民秘密加入革命團體,并與鄭祖蔭、林斯琛等革命黨人交往密切。

  1907年,林覺民東渡日本留學,并在那里加入中國同盟會。1910年底,在黃興的帶領下,林覺民與孫中山會面,并受同盟會派遣回福建征召會員參加廣州武裝起義。

  1911年春天,林覺民從日本返回福州楊橋巷的家中,頻繁前往煙臺山,組織城內各種民主愛國社團,秘密進行起義準備。同年4月17日,林覺民與同盟會福建支會總干事林斯琛,帶領橋南公益社同盟會會員劉元棟、馮超驤等首批20余志士,從煙臺山下的龍?zhí)督谴a頭出發(fā),經馬尾登船駛離福州前往香港。兩日后,同盟會會員李恢又接陳更新、吳適等20多人奔赴廣州參加起義。

  1911年4月27日,革命黨人攻打兩廣總督署,與巡防營展開激烈巷戰(zhàn),林覺民力竭受傷被捕,英勇就義。事后,同盟會會員潘達微收烈士遺體72具,葬于黃花崗,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稱由是而來。據(jù)后來考證,黃花崗起義中犧牲的福州籍烈士至少有23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同年11月9日,福州也打響辛亥革命福州光復之戰(zhàn)。革命黨人從倉山中國同盟會福建支部會址出發(fā),沖過當時閩江唯一進城的萬壽橋,奔向城里,光復福州,驗證了少年時代林覺民發(fā)出的那句振聾發(fā)聵的誓言“亡大清者,必此輩也”。

  閩都驕子留在福州的遺跡

  在短暫的24年生命歷程中,除去留學日本的四五年,林覺民大部分的人生軌跡都在福州,福州也留下了這位閩都驕子大量的遺跡。

  楊橋東路17號林覺民故居是最被大家所熟悉的地方。20世紀90年代,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州,正值城市建設興盛期,“開發(fā)”與“拆建”熱情高漲。林覺民故居曾面臨著被拆的危險。

  1991年3月,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在林覺民故居召開文物工作現(xiàn)場辦公會。

  習近平問時任福州市文管會常務副主任黃啟權:“老黃,這里是不是林覺民故居?”

  “對,我們站的地方就是林覺民故居的大廳!

  “好,我們就決定把它保護下來,進行修繕!

  這番簡短對話,徹底扭轉了林覺民故居的命運。

  兩個多月后,故居修繕工程動工,歷時5個多月,修繕工程完成。1991年11月9日,在辛亥革命福州光復80周年紀念日當天,林覺民故居被辟為福州市辛亥革命紀念館對外開放。

  在位于三牧坊的福州一中校園里,杰出校友碑上赫然寫著林覺民的名字!傲钟X民已成為福州一中的印記,我們每個人都在汲取他的精神力量。”福州一中原黨委書記王能斌說,福州一中的前身可追溯到1902年成立的全閩大學堂,林覺民正是全閩大學堂的第一屆學生。林覺民“為天下人謀永!钡木窠裉煲琅f影響著每一個一中學子。(記者 管澍 林雙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