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福建新聞正文

遇見世遺丨榕城雅韻話詩鐘

  七遛八遛,不離虎糾。說起福州詩鐘,它是福州文人在詩歌領(lǐng)域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造,為清代福州文人獨創(chuàng),因此福州素有“詩鐘國”的美譽。2021年7月,福州將承辦第44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這無疑是福州詩鐘向世界展示其魅力的重要契機。因此,福州市委宣傳部特別推出“喜迎世遺大會,走進閩都文化”系列報道,邀請福州本地專家學者講述福州故事,傳遞閩都文化。今起推出第六篇,敬請關(guān)注。

  榕城雅韻話時鐘

  作者:盧為峰

  福州人在近代中國文壇上的重要貢獻,不僅在于造就大批的詩人和文學家,而且在于創(chuàng)造詩鐘文化活動,積極推動詩鐘創(chuàng)作。詩鐘活動是詩侶集體的吟詠活動,是特殊的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它集詩歌創(chuàng)作和智力競賽于一體,為文人雅集助興,故出現(xiàn)以后,即風靡大江南北,傾動京城,波及海外,流風余韻至今不衰。2011年12月,福州詩鐘被列入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詩鐘格式為兩句對偶句,相當于七言律詩中的第二聯(lián)(頷聯(lián))或第三聯(lián)(頸聯(lián)),其對偶須合于詩詞格律和平仄、對仗,故有相當難度。這種折枝詩寫景、抒情、詠物、言志、明理,短小精悍,言近旨遠,論古喻今,鑒往知來,包羅萬象。它的魅力就在于以簡練的形式,表達豐富的內(nèi)涵,作為競文角智的利器,其所斗在博、巧、捷,是大雅的文字游戲,名士文人多樂為之。

  折枝詩取義于折取律詩之部分(分枝)。就內(nèi)容與形式而言,折枝詩實質(zhì)是取律詩中之頸聯(lián)或頷聯(lián)而自立詩門,是韻文的特殊形式,詩歌的別種體裁。福州傳統(tǒng)說法,以古近體詩為大詩,以折枝詩為小詩。但人們不應(yīng)以為折枝詩小而易為,因為從作詩的要求及詩人間的角逐情形看,折枝詩絕非易為者。

  折枝詩又叫詩鐘,是就作詩、吟詩的特殊形式而言的,它堪稱近代以來獨創(chuàng)的作詩法。在詩鐘會上作折枝吟時,主持者先即席拈字或命題,而后限時收卷。“詩鐘”之義有兩說:徐珂《清稗類鈔》云:綴錢于縷,系香寸許,承以銅盤,香焚縷斷,錢落盤鳴,其聲鏗然,以為構(gòu)思之限。何剛德《平齋詩存》注稱:制一盒以投詩,盒有口,上置一鐘,設(shè)機括以線連之,燃竹香于線端,鐘鳴一聲,盒之口閉,則詩便不能再投。此亦詩鐘名稱由來之一說。這些作詩法,亦如古人擊缽催詩、刻燭賦詩的遺意,F(xiàn)今做詩鐘,只需燃竹香一枝為時限。詩鐘評取分八等,即元、殿、眼、花、臚、錄、監(jiān)、斗。落選者稱遺珠。元、殿、眼、花、臚號為五大唱,每門詞宗于每門只取一首,錄、監(jiān)、斗則可多取。發(fā)唱時,先發(fā)唱殿,嗣則依次唱斗、監(jiān)、錄、臚、花、眼,最后唱元。

  詩鐘起源于福州,盛行于福州,至今未艾,故有人美譽福州為“詩鐘國”。折枝詩始于何時,創(chuàng)自何人,已難詳考。福州地區(qū)詩鐘聯(lián)句的定型、定名可能在清代嘉慶、道光之間。道光二十八年(1848)成書的莫友堂著《屏麓草堂詩話》載:福州吟集有分詠、專詠、空詠三種詩體。其吟秋詩社亦有限兩句云。其法拈平、仄兩字,湊十四字一聯(lián),或詠物,或空詠,自冠頂至坐腳,總以此兩字生成,渾然無跡者為佳。從其所舉詩聯(lián)例句看,實即早期折枝詩;其二種(詠)詩體,實以嵌字為主,為詩鐘之本始。當時福州家塾中亦有仿而為之者,說明已甚普及。道光時,諸生李家瑞《停云閣詩話》(刻于咸豐五年)載稱:吾鄉(xiāng)先達在京,有擊缽吟課。聯(lián)吟時,設(shè)左右詞宗各一、左右謄錄各一。左詞宗命題,右詞宗拈韻。題定后,諸生各就坐次構(gòu)思,以時鐘四刻為限,各成七絕一首,才捷者多多益善,鐘鳴截止。各按卷數(shù)投繳卷資。作詩鐘詩先七言絕句,次七言及八言分詠,又次閹字分唱,自第一至第七,即今之所謂折枝者。文稱“鄉(xiāng)先達在京,有擊缽吟課”者,當指道光初年,曾元澄、楊慶琛等人組織荔香吟社,所作詩課集為《擊缽吟》,初刻于道光十一年(1831)。其詩作亦有嵌字或分詠之詩鐘。清光緒間,黃理堂著《雪鴻初集》載:鄉(xiāng)前輩林少穆(則徐)先生折枝詩句。可見,林則徐在未仕家居的嘉慶時代就已精于此道。當時折枝詩在達官貴人及名儒碩士中已經(jīng)流行。閩中士人或因仕宦、或因謀生而旅居外地者,往往邀集同鄉(xiāng)而為之。閩中人擅長為此,外地(如北京、武漢等)閩人群聚者亦為此,此道漸傳于各地。

  詩鐘類分三種,即空詠(嵌字格)、專詠和分詠。

  一、空詠(亦稱嵌字格和嵌珠、限字體)又分正格和別格。正格(亦稱比翼格)做法是拈出兩個單詞,稱做“眼字”,平聲、仄聲各一,按指定各嵌于七言聯(lián)句中之第幾字;其嵌于第一字或第三字者,兩字皆平聲亦可。所選兩字單詞,大多本不相對,但須要求所造之句字面渾成,巧妙成對。嵌字之眼字,分詠之題目,施諸上、下聯(lián)則可以隨意。作嵌字格者,自第一字至第七字順序為之,更番吟誦,故謂一字為一唱。七字之中各有名目:第一字曰鳳頂(又曰鶴頂、虎頭),如“窗、夜”一唱,林則徐曾有句云:“窗虛權(quán)借月為榻,夜靜每聞風打門!比纭靶、康”云“小中見大資明智;康且能強證達觀!钡诙衷谎囝h(又曰鳧頸),如“碧、雞”二唱,陳寶琛有句云:“殘碧殿秋猶有戀,老雞知曙奈無聲!比纭皧^、飛”云“振奮長才乘好世;騰飛美夢托青年!钡谌衷圾S肩(或鴛肩),如“城、春”三唱云“似添城古榕鬚拂;恰似春新柳眼開!比纭扒、高”云:“舞筵高燭江山暗,節(jié)府青樽郡縣寒。”第四字曰蜂腰,如“管、檐”四唱云“出之禿管才方騁;困在低檐志豈湮!比纭疤铩⒃隆痹疲骸氨』聼o田何日返,故人如月幾時圓!钡谖遄衷机Q膝,如“開、繼”五唱云“花將狼藉開春后;月已龍鐘繼曙前!比纭案、馬”云:“金釵心傷皋氏宅,玉環(huán)魂斷馬嵬坡!钡诹衷圾D脛,如“雪、如”六唱:“湖上殘山松雪老,江南春雨六如歸!比纭皶x、安”云“莫向權(quán)門求晉謁;偏從隱所得安眠!钡谄咦衷霍~尾(又曰雁足、坐腳),如“首、珠”七唱云“絕學研精勤白首;奇才投暗嘆明珠!比纭八、塵”云“錦帆東劃吳江水,玉輦西揚蜀道塵!贝藬(shù)聯(lián)俱自然連合,上下語言相貫,非心靈者莫辦。

  別格:其中又分魁斗格,兩個眼字,一嵌上句第一字,一嵌下句第七字;蟬聯(lián)格,兩個眼字,一嵌上句第七字,一嵌下句第一字;雙鉤格,四個眼字,兩字嵌上下聯(lián)第一字,兩字嵌上下聯(lián)第七字;鴻爪格,三個眼字,一字嵌上句第四字,二字嵌下句首尾;碎錦格,三個以上眼字,分嵌上、下句,要分隔開,不得相連。其他還有卷簾格、押尾格、籠紗格等。如“七才子,八兵鄉(xiāng)”六字云:“七步詩才曹子建,八門兵法武鄉(xiāng)侯!薄半u魚肉,鑼鼓板”六字云:“雞市鼓聲分社肉,板橋鑼響賣溪魚!薄笆率蔽遄衷疲骸笆飿桥_十里月,二陵風雨二陵秋!薄皬埲钏摹彼淖衷疲骸八谋趫D書三尺劍,半肩行李一張琴。”

  二、專詠,即兩句詩專詠一人或一事一物,而所詠之人、事、物在字面上不能出現(xiàn),應(yīng)從詩意中體現(xiàn)之。如詠包拯:“死后易名稱孝肅,生前執(zhí)法似閻羅!痹価R天大圣:“跳終不出如來掌,煉亦曾從老子爐!痹伒囟矗骸昂品翘炜煽;晨昏自與我無干!

  三、分詠格,亦稱“雕玉雙聯(lián)”,以對舉于前之“嵌珠”式。其做法是拈出兩個題目,同樣撰成七言一聯(lián);而這兩個題目,多為不相干的事物,通過截搭牽合,使之相稱,而且要做到題意貼切,句法協(xié)調(diào)。故撰作者常需運用典故以隱括之,無典可用者也需描繪形容,敷衍成趣。分詠內(nèi)容須切題意,而所作詩句字面不能犯題目,近于詩謎。由于分詠之題互不相干,沒有倫類,故轉(zhuǎn)生風趣,益見作者才思之巧。如,“福州西湖、菊”云“大夢山前流水碧;重陽節(jié)后落英黃。”“景擬杭州翻細浪;節(jié)標彭澤傲嚴霜。”“自行車、小旽”云“兩腳蹬輪常代步;一身伏案暫充眠!薄耙祸y成蝴蝶夢;千程益顯鳳凰名!薄岸宋缛,孔子”云:“赤帝驕人重五日,素王去我二千年!薄翱,頂篷”云:“曾將彩筆干牛斗,未許空梁落燕泥!

  總之,詩鐘諸格皆為偶句聯(lián)對,上、下句既須表現(xiàn)獨立的概念(形式),又要求彼此配合照應(yīng)(內(nèi)容);其選詞選語必求意義對應(yīng),性質(zhì)相稱,以渾然天成、工巧嚴整為佳構(gòu)。其矩范在于命題、限字和限時,作詩者竭才思,殫精慮,克盡斗博、斗巧、斗捷之能事。事實上,詩鐘格律更嚴于古、近體詩,其工拙只在一聯(lián)十四字中,不容一字稍有不妥,其難可知矣!

  上述記載表明,詩鐘由福州創(chuàng)始,是福州的文學特產(chǎn),其嵌字格與分詠格,始于嘉慶,盛于道光之后。因其字數(shù)少,限制嚴,作為文字游戲,需聰明博洽且機敏靈捷者方能裁對,因此成為竟賽文字者之工具。連京城名公巨卿亦樂為之,足見其對士人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福州各地多有吟社,佳制美不勝收。由此可見,折枝詩之所以發(fā)源于閩中,盛行于福州,皆因士林中人好為之之故。福州多士人,又有詩會吟社之制,故為之者眾,漸成風氣,盛極一時。

  清末,因閩人所作嵌字格詩鐘“尤有聲于時”,以至“閩派”享譽國內(nèi)。許多清代筆記、雜錄等載籍都指出,做詩鐘特別是嵌字格折枝詩,當數(shù)“閩人最工”,且善為者最多,在晚清詩壇有相當大的影響。當時,“同光派”詩人以陳寶琛、沈葆楨、陳衍等人為首,皆擅此體,人們譽稱以大筆為詩鐘。

  林孝穎在《速成折枝詩錄·弁言》中稱:“折枝,游戲之作,閩人酷好之。好之深,故其技亦特精。他省人效顰,鮮有能勝之者!闭f明折枝詩為閩人所獨好、獨擅,故亦獨精。他省之人有仿效,但皆不如其工。閩人對折枝詩的創(chuàng)造、貢獻及影響亦由此而生。